何清漣:中國養老金危機的解決之道

上週末,在RFA做Calling節目時,一位聽眾來電,談到中國政府最近允許養老金入市,讓人感到很不放心,害怕這些「保命錢」最後被倒騰光,還不如存在銀行裡讓人放心。我當時的回答是,這些錢如果存在銀行,利率太低,趕上不通脹速度,會嚴重縮水。明智的方式是用去投資。但關鍵是如何減少投資的風險,並加強對社保基金運作的監管。

但我深知,這樣回答在道理上站得住腳,但要在中國付諸實行卻難之又難。原因之一是中國的資本市場長期處於過度投機與政府干預過強的高風險狀態,投資品種太少;二是社會信用太差,不僅是民眾不信任政府,就連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也缺乏政治信任。以剛發生的網友謔稱的「最坑爹保險」為例:1995年,浙江臺州椒江農民黃某為其妻兒買了農村養老保險,每人一次性繳費200元。按當時的計算表,17年後,他的妻子60歲,以後每個月可領取12至14元。最近,他妻子年滿60歲,但社保部門卻稱,由於利率的降低,現在「養老金」每個月只能領2元。這類例子每時每刻都在教育中國人民:政府是不可以信任的。

且先看看中國養老金的種類及其管理方式。當前,中國當前的養老金由三大塊構成,

一是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現時其總額約為8566.90億元人民幣。這是一種旨在用高回報支付未來債務的戰略性儲備資金。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說,就是中央政府採用「吃小灶」的政策傾斜方式保證這部分資金獲得高回報。即使如此,2011年這項社保基金交易類資產還出現浮虧357億。對此,中央政府動用中央級彩票公益金轉移支付保值。3月26日,財政部對《彩票公益金管理辦法》進行修訂,根據修訂後的第十條規定制訂的《2012年中央本級政府性基金支出預算表》顯示,2012年預計支出的中央本級彩票公益金中,用於補充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的支出241.26億元。

二是基本養老保險,這是一項受地方政府管轄的全國性養老金計畫,資金總額約為1.4萬億元人民幣;三是由中國各企業管理的養老金,總額約為3000億元人民幣。這兩項現已允許投資資本市場,投資途徑大多是發行債券和投資股市。前一向廣東省政府宣布將千億養老金委託給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投資運營」,引發了一輪各地方政府管轄的基本養老保險金是否應該入市的討論。

中國的養老金確實面臨危機。即使各地沒有發生挪用社保基金這類違法事件,因投資渠道有限而產生的資金縮水也是個大問題。因為中國股市歷來是個高風險的資本市場,中央政府為了保險,規定的主要投資渠道是在中國國有銀行的低息存款以及有限購買本國債券。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強,養老金的低回報產生的壓力越來越大。施行政策傾斜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都難免虧損,地方政府管理的基本養老保險資金更難實現資產保值。這些資金的年收益率僅有2%。計入通脹因素後(2011年的通脹率超過了5%),這筆資金的回報率通常都是負值。其次,中國的人口在快速老齡化。中國現有老齡人口已超過1.6億,且每年以近800萬的速度增加,養老金入不敷出的壓力日益加大。

要解決養老金的危機,理論上是放開投資渠道,讓地方政府可以多些自主權。但由於地方政府挪用、經營不當等原因,中國養老保險金已經形成總額至少達1.7萬億的空賬,中央政府不願意揹負填補地方保險金缺口這個大包袱,再也不敢信任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也不願將基本養老保險資金的掌控權拱手讓給中央政府掌控的投資機構。像廣東省那樣將千億養老金委託給全國社會保險基金理事會運作的,目前僅此一家。面對各地方政府想用基本養老保險金投資的衝動,國家財政部當頭澆了一盆冷水,3月下旬,財政部發布文件,要求各地社保基金結余只能轉為定期存款或購買國債地方社保基金不得入市。

養老金投資的第一要義是保值,其次才是增值,追求高額回報並不是養老金投資的目的。在通脹預期很高的今日中國,養老金的投資策略應偏重於長期性和分散化,保障其安全性,最重要的是通過「跑贏」通貨膨脹來實現養老資金保值增值。在這方面,中國應該學習一下美國政府對養老金的靈活管理。

2008年金融危機中,美國養老金體系遭遇很大衝擊,當年美國養老金資產市值縮水到14萬億美元,對此美國政府採取了兩方面應對措施。一是直接救助,如2008年9月提供850億美元緊急援助,接管涉足養老保險業務的美國國際集團。二是調整養老金資產配置和投資比例。2008年初,美國的養老金約57%投資在美國國內或外國的股票資產上,通過幾年痛苦轉型,美國養老金投資正從偏重美國股票、債券等,轉向房地產、非美國股票以及私募股權等。這一轉變使養老金總體投資風險下降。

如果中國政府能夠將養老金的投資轉向國際市場,會比盯住中國國內資本市場的效果好得多,前提是中國得有一批負責任且通曉國際投資業務的行家。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何清漣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