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虎媽到林來瘋:華人子女教育總體檢(圖)
3月24號,紐約臺灣會館邀請家長和資深教育人座談,主題為「從虎媽到林來瘋:華人子女教育總體檢」。
圖片:心理學家李清澤教授(自由亞洲電臺特約記者紫荊)
林書豪的成就尤其讓亞裔感到光榮,因為他「功課好」、「做人好」、「在團體的活動裡面照顧到別人」、「懂得團隊精神」、「盡力做自己最喜歡做的事」。讓家長們找到一個很好的典範。
主講人李清澤教授曾經做過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心理系的主任。他指出父母要注重孩子「身、心、靈、氣」的健康,發展自我調適能力、分析創新、善於溝通的能力;在家中創造良好環境,從小養成好習慣;家長自己是孩子參照的榜樣,要言傳更要身教,避免用語言傷害小孩。而且對孩子應該有比較「合理的期待」。他舉例,美國對孩子採用鼓勵的方法,如果華人的小孩得了90分被打,學校的同學70分還受到鼓勵,會給孩子造成認知混亂。談到林書豪籃球打的那麼好,又能夠在哈佛完成學業,李清澤教授認為要歸功於信仰的教育。有信仰會知天命,不自大。
李清澤:「因為人的一生,十之八九都是不容易的。有了信仰之後,他就有一顆堅強的心。碰到挫折他都會把壓力疏解開來。」他指出,林家父母雖然保有了家長的權威,但是和子女是可以討論的;而「虎媽」式的教育沒有討論空間,是高壓的,極權式的。
李清澤:「林書豪的父母親對他的成功失敗沒有非常非常的堅持,說一定要怎麼樣。只是說,你喜歡做什麼事情,你願意做的事情,你就要全力以赴的去做。」
林書豪成為偶像之後,大家都觀察到,他可以幾連勝,然後接著幾連敗。書畫藝術家王懋軒教授很欣賞林書豪不為失敗所動的精神。他說,有的人因為愛面子的關係,只能面對成功,不能面對失敗。但成功的定義不是名譽地位金錢,那些是附帶品。
王懋軒:「林書豪把球打好了,名譽自然來了,不是他要去求那個名譽才去打球啊。因果關係要導正。所以人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是我們享受的重點。」他特別將「埋頭苦幹」,修改為「抬頭樂干」。
王懋軒:「父母絕對不要以自己人生的遺憾、人生的失敗,來指導小孩子完成父母所要補償的志向。那不是小孩子的志向,是你的需要,不是他的需要,千萬不要強迫他。希望配合他的興趣給他一個健康的人生的指導。」
林書豪接受採訪時,總是把功勞指向隊友;輸球了,會說自己沒打好。王懋軒說,這是人格教育的結果,是一生受用的。他認為,品德教育、立身做人,家庭是最重要的訓練場地。
在紐約市教育局做翻譯的華人家長孟新也認為,家長要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不能往學校或者補習班一送就不管了。提到現在孩子過多沈迷於網路遊戲,在虛擬空間上交朋友,脫離實際與人接觸的社交機會,他覺得讓小孩多參加體育和其他課外活動可以有效縮短其上網時間。
孟新:「這個網路的吸引力太大了,尤其是facebook,還有網路遊戲,吸引力非常之大。所以我的辦法就是叫他打球,發展自己的興趣,多參加些體育運動。同學之間的互動也好了,以前他都是網路的朋友,他實際上沒有真正學會怎麼跟人在實際生活中交往。」
美東中文學校協會會長沉婉貞校長認為,傳統禮儀和規範的教育非常重要,對林書豪議題無需過分擴大。沉婉貞:「一般的,可能是文化背景吧,一迷迷到瘋掉,一譭謗譭謗的一塌糊塗。像我們教育孩子,不把這個當主題。我們用傳統的方式,最重要要身心健康、品性端正。這就是我們教育的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