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繼承了國民黨多少科研遺產?

1928年4月2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專家治國為標榜和踐行的國民政府積極開始國家教育建設,至1935年準備抗戰,7年時間裏,科學建設方面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

關於高等教育,南京政府成立後的第一個措施,就是要求教會大學向政府登記,以解決其學生不能進入公共領域服務和畢業生於非政府登記學校任教的侷限性,而教會大學在當時的中國,不論數量和質量方面,地位都非常重要。在國民政府號召下,燕京等著名教會學校相繼完成登記,學校的傳道意志被減弱,畢業的高材生源源不斷在中國社會發揮重要作用。教會學校在中國學術領域的表現,與國民政府的這一政策密切關聯。

這方面的第二個重大舉措,是加強和興辦國立大學,1928年清華大學改為國立,校長羅家倫仿美國制積極改組。1931年,成都大學、川大和成都高師合併成立國立四川大學。在政府努力下,大學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如1922年,中國只有大學37所;其中國立大學5所;至1935年,中國大學已達110所,其中國立大學23所。國民政府還積極推行大學培養目標的標準化,努力改變高等院校集中在發達地區的現象,改善高校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問題,邊遠地區的大學數目不斷增加,省立院校、技工院校、女生數量增長很快,重文輕理工情況得到迅速改善。抗戰開始後受了一定影響,但西南聯大等校的傑出發揮,延續著高等教育澎湃的血脈。

在研究領域,中央研究院更值得大書特書。

1928年以蔡元培為院長的中央研究院在上海成立,集中了中國最優秀的科學家。國民黨敗退大陸前中央研究院80餘位院士有60餘位留在了大陸,1949年開始醞釀成立的中國科學院,除了黨派領導外,技術力量多是民國所留。此外,到1956年底,中國進行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前,又有2000多海歸到了大陸,他們自然是民國派出的留學生。沒有他們,就沒有以後的兩彈一星的技術力量。從國民黨在大陸的最後一屆中央研究院名錄裡,我們會發現1949年後許多熟悉的名字,只不過有的伴隨榮耀,有的飽受迫害,酸甜苦辣箇中滋味不同。

附:最後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名錄:(1948_49)

數理組

姜立夫、許寶騄、陳省身、華羅庚、蘇步青、吳大猷、吳有訓、李書華、葉企孫、趙忠堯、嚴濟慈、饒毓泰、吳憲、吳學周、莊長恭、曾昭掄、朱家驊、李四光、翁文灝、黃汲清、楊鐘健、謝家榮、竺可楨、周仁、侯德榜、茅以升、凌鴻勛、薩本棟。

生物組:

王家楫、伍獻文、貝時璋、秉志、陳楨、童第周、胡先驌、段宏章、張景鉞、錢崇澍、戴芳瀾、羅宗洛、李宗恩、袁貽瑾、張孝騫、陳克恢、吳定良、汪敬熙、林可勝、湯佩松、馮德培、蔡翹、李先聞、俞大紱、鄧叔群。

人文組:

吳敬恆、金岳霖、湯用彤、馮友蘭、余嘉錫、胡適、張元濟、楊樹達、柳詒徵、陳垣、陳寅恪、傅斯年、顧頡剛、李方桂、趙元任、李濟、梁思永、郭沫若、董作賓、梁思成、王世傑、王寵惠、周鯁生、錢端升、蕭公權、馬寅初、陳達、陶孟和。

本文留言

作者衛金桂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