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農民工薪水是政府欠的 法院很難辦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牟新生在讀完兩高報告後表示,惡意欠薪判刑少不怪法院,「法院不是不想判,而是因為很多農民工薪水就是政府欠的。」「最後政府一直賴賬,檢察院讓法院很難辦。」

讀完兩高報告,有件事讓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牟新生不吐不快。

經過人大代表們反覆提意見,惡意欠薪寫進了刑法。但據他瞭解,幾年來依此判刑的很少,至今仍有近30%的農民工被欠薪。

「打了一年工,一分錢都拿不到,怎麼面對父母和子女,這個家,怎麼回?!」這個與賴昌星交過手、鐵腕風範的海關總署前署長說到這裡,情緒明顯激動起來。

農民工的薪水牽動一個國家的心。2003年,溫家寶總理就親自為農婦熊德明討薪。2010年,惡意欠薪首次被寫入刑法修正案第八條草案。2011年2月25日,該法案通過。

3月7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在回答記者為何「討薪仍是屢討屢欠」時稱,惡意欠薪「入刑」後,各地已向公安部門移送300多起惡意欠薪案件,公安部門依法起訴200多起,已經判罪的有7起。

在牟新生看來,判刑少的情況不怪法院。「法院不是不想判,而是因為很多農民工薪水就是政府欠的。一些政府的形象工程是大工程,老闆承包了工程,墊了資,最後政府一直賴賬,檢察院讓法院很難辦。」

老百姓怎樣靠法律力量扳政府的「大粗腿」?在另一個會場,代表們也為相似的問題爭論。

張慶偉代表發現,和其他類型案件相比,行政案件一審和解率達到48%,「但和解掩蓋了一些政府行政執法當中的問題。」

「總是和解,錯誤的執法行為就得不到糾正,就是縱容政府繼續犯錯!」張慶偉說。

法院在主觀上是公正的,但有時候,他想公正也公正不了。面對行政部門的強勢壓力,誰能抗過當地的政府啊?」張慶偉說。

他自稱在基層工作多年,瞭解那種「體制裡面的感受」:行政部門怕打官司,更怕打敗了以後,媒體一報,被晾在陽光下。「這不好看。哪個行政首長願意年底總結的時候報一摞敗訴數字呢?所以盡量和解。」

更重要的是,這種和解是要付出代價的,要拿錢。

言及此,張慶偉的聲音提高了不少:這個錢從哪兒來?行政部門用的是行政執法收來的錢,不是執法人員個人的,也不是某個局長腰包裡的,是財政的錢。用財政的錢買和解,本身就是慷國家之慨,慷人民之慨,慷財政之慨。

說到這個份兒上,坐在他旁邊的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高院院長池強也要開口補充點什麼,但張慶偉沒有一絲要閉嘴的意思。接著,會議室裡四面都響起了聲音,人人都想發言,負責速錄的小夥子只能停下,看著這群人大代表。

會後,池強告訴本報記者,張慶偉希望依法行政是正確的,但他認為,對事情的推動不是以誰告贏了為準,而是要以是否解決了實際問題為準。「法院判完了,不解決問題也不行。」

在全國政協委員、江西師範大學教授王東林看來,法制建設任重道遠。

這個做過特約檢察員的委員發現,法律這個武器對老百姓來說,始終是不到萬般無奈的時候不敢選擇的,他們寧可相信找到領導,靠領導簽字解決。

一個老百姓要靠找一個不認識的領導解決問題,概率看起來很低,可很多老百姓還是願意這樣。「一旦領導簽字或表態,事情可能就好辦一些。但打官司,輸的可能更大。」王東林說。

「領導真的要少簽字,多勸他們走上法院。與其多簽字,不如讓政府在法院多輸幾場官司,可能更有表率作用。」王東林說。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