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最早見於後漢書 西周已開始製作(圖)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服用藥膳,尤其是在嚴寒季節,藥膳備受青睞。

藥膳並非現代人的發明。傳統醫學向來有「藥食同源」之說。遠古時期,人類為了生存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處覓食,久而久之,也就發現了某些動、植物不但可以充飢,而且具有藥用價值。

「藥膳」二字,最早見於《後漢書·列女傳》「母親調藥膳思情篤密」句。以後,在《宋史·張觀傳》又有「蚤起奉藥膳」的記載。而「藥膳」一詞出現前,典籍中已出現了有關製作和應用藥膳的記載。

《周禮》記載,西周有醫官叫「食醫」。食醫主要掌理調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的滋味、溫涼和份量。從食醫所從事的工作來看,他們已與現代營養醫生類似。其中還記載了很成熟的食療原則。

這些記載說明,我國早在西周就有了相當豐富的藥膳知識,並出現了從事藥膳製作和應用的專職人員。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載:「凡欲診病,必問飲食居處」,「治病必求其本」,「藥以祛之、食以隨之」。並說:「人以五穀為本」,「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於腸胃」,「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蔬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氣」。

與《黃帝內徑》成書時間相近的《山海經》,也提到一些食物的藥用價值:「榱木之實,食之使人多力;櫪木之實,食之不老;猩猩食之善走。」

最早的藥膳方,於1973年底在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中出土。那本醫書中記載352個病方也是當今已發現的最古老的醫方。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