蘊空禪院看懸棺(圖)


(網路圖片)

蘊空禪院,位於華縣大明鄉鄉政府西南六公里的蘊空山北麓。相傳始建東漢,舊名「去寂寺」。至於「蘊空山」、「蘊空禪院」的「蘊空」之名,當從大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普干法師談起,普干法師為了遵崇名高望重的「蘊空禪師」才改「雲寂寺」為「蘊空禪院」的。

蘊空禪院,明清時期,規模宏大,東西進深千餘米,佔地三十畝,佛堂香燻煙濃,熱鬧非凡,時至晚清衰敗。現禪院僅吁大殿三間,內供釋迦主尊及文殊普賢二菩薩。大殿右前側有廊房六間供僧侶食宿之用,禪院南端有一仿木樓閣式宋塔,再南又有普乾和尚寶塔相伴。傳說普干禪師是明崇禎皇帝的四太子,自清滅明後,全家慘遭劫難,唯他一人有緣幸吁,於是他便潛身佛門,周遊到此,修身待機。因其素有「生不做清臣,死不沾清土」這誓願,故亡魂歸天之後,其弟子們便按師父遺囑,選定風水墓地將其棺材用鐵索懸在精心構筑的大墓中,且四周不著其土,最後唯留墓門收頂密封,以此為葬。心誠的弟子們為了師父之靈早歸西天成佛,便每日按時入墓誦經。如此,天長日久,墓門則成為後世虔誠信徒或四方遊客祭掃、觀光「懸棺」之要口,無怪呼華縣群眾久有「蘊空禪院看懸棺」之話語留傳於世。

蘊空禪院久負勝名,其重要的原因正在於「懸棺」,它使禪院具備了獨特而濃厚的地方特色,數百年來,「大明寺」、「大明村」、「大明鄉」等等總以「大明」命名。直至今天,每逢春夏之交,這裡都是旅遊的好時節。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