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那個「偷自行車的人」?(圖)
一週來最有趣的故事是這樣開場的。一位日本青年醫生騎車環遊世界,沿途救助貧困病患,他已經騎行了十幾個國家,現在到了中國武漢,17日傍晚,他的自行車被盜了。
這個消息傳出後,馬上成了一個娛樂事件,有些網友幫忙尋找,更多網友開始戲謔,因為這實在太過喜感。有人在微博上說:「歡迎來到世界的盡頭。」「到了我們這兒,你基本就告別自行車了。」
這時候警察現身了,武漢警方高度重視,迅速立案,並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找到了那輛自行車。據說還有5萬網友為尋車動了起來。那位感動的日本青年在博客上致謝:「武漢這個可以跟東京匹敵的大都會,現在整個城市都在為我尋找自行車。感謝,感謝。」這話聽起來鬧心。
自行車找到了,按理應該高興,但同胞們突然傷感起來。網友王牧笛說:「其實,我也是今天才知道,自行車丟了真的可以找回來,關鍵看誰丟。為那些年我們一起丟過的自行車感傷中…….」我的同事曲飛發了條圍脖:「全力幫助日本人找回自行車是對的,上回他們有個人丟在宛平城裡了,我們沒積極配合他們找,結果出了什麼事,大家都知道。」
這聽上去不像玩笑。日本青年丟了自行車是娛樂,但警察幫他找到了就很不娛樂,它成了黑色幽默。於是,「選擇性執法」、「VIP失主」、「超國民待遇」等批評撲面而來,有人數落官怕洋人的老黃曆,還有人提起了楊佳和他的自行車。
也娛樂了,也批評了,這事兒貌似可以落幕了,但它其實可以更黑色一點。
日本青年的自行車失而復得,讓我們非常不爽,這是因為,這個關於自行車的故事,其實是中國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輛自行車,警察在故事裡扮演反面角色。
一輛自行車在中國是個什麼角色?幾乎每個人(普通人)都丟過車,大多數人(普通人)又買過二手自行車,我們買車,我們丟車,我們買二手車,不覺得丟自行車很可怕,我們痛恨偷車賊,但也願意買別人偷來的自行車,偶爾在二手車市場還能邂逅自己丟的車。我們也報警,但警察不管,我們習以為常。於是,我們騎的車子,往往是偷來的,只不過有專業人士代勞而已。
想起一部經典電影:《偷自行車的人》,這部二戰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講的是一個窮人家庭,失業已久的父親意外地得到了一份貼海報的工作,但前提是他得有一輛自行車,父親用妻子的六條床單換來買車的錢。但在工作的第一天,他的自行車被偷了。父親帶著不足十歲的兒子滿城尋車,因為警察懶得管這樣的小事,他們終於找到了小偷,那也是個窮人,而且一幫窮人為他做假證。最後父親決定偷一輛自行車,他被抓住了。
這個心酸的影片告訴我們,在環境的逼迫下,一個痛恨偷車賊的人,最後也不得不成為偷車賊,這就是普通人的命運。相對於日本青年的「尋車」喜劇,這部電影更對應了日常生活裡的中國悲劇。
自行車,這個在我們生活中傳來傳去的符號,它被一個叫「偷」的惡習串聯著,成為我們這個社會系統的一個寓言。有人偷了我們,偷了我們的財富、機會或者生活,也許還有信念和希望,但沒有一種公平機制為我們尋回自行車,我們莫可奈何,趨利避害的選擇是又去偷別人的。這可能是一條食物鏈,或一種惡性的循環,反正最終的結果是互相加害,環境就是這樣操弄著我們的命運。可怕的是這成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很少人能成為那個日本青年,更多的人成為影片裡那個父親。我們是丟自行車的人,某種意義上,我們也是偷自行車人。
日本青年武漢尋車事件結束之後。我在圍脖發了一條不相干的新聞,說「越南農民為反抗強行征地,用自製槍支和地雷打傷6名警察,越南總理公開支持農民,並調查地方政府腐敗。」關於越南有一個背景,這個國家正在大力推行系列改革,包括司法獨立、差額選舉等。
一位叫「嚼過的泡泡糖」的轉發了我的圍脖,他附了一句話:「在不久的將來,越南人民也將會在我們這裡找到他們丟的自行車。」
中國故事,深刻了去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