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呼籲改革 引關注(圖)
「寧要微詞,不要危機」
香港蘋果日報:「寧要微詞,不要危機」 《人民日報》評論呼籲改革
《人民日報》評論引起各界關注。
中共喉舌報《人民日報》昨發表評論文章:「寧要微詞,不要危機」。文章指,在鄧小平南方談話 20週年、黨的十八大即將召開之際,人們對改革的普遍關切,改革有風險,但不改革黨就會有危險。有北京學者認為評論反映民間希望改革的意願,但言易行難。
文章以鄧小平南巡講話 20週年切入,指 30多年來,改革進入了新的歷史方位。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改革頂層設計」,從經濟領域到社會政治領域,改革越是向前推進,所觸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複雜,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無論方案多麼周密、智慧多麼高超,改革總會引起一些非議,改革者要更有勇氣與擔當。
文中又指,改革有風險,但不改革黨就會有危險。世界一些大黨大國的衰落,正是因為沒有大刀闊斧改革而走進死胡同。若將問題矛盾擊鼓傳花,固然可週全某些利益,但讓危機跑在改革前面,最終將釀成更大危機,甚至落入「轉型期陷阱」。故此,要防止局部利益左右發展方向,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
學者:要推倒絆腳石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問題專家胡星斗接受《蘋果》電話訪問時表示,《人民日報》上述評論反映了中國的潮流,內地精英階層對目前改革現狀的不滿以及希望推動改革的意願。不過,即使中共十八大習近平出任中共總書記,未來中國的改革,前景仍不樂觀。
「我相信習近平和新的領導層都有改革意願,但很難,很多巨大利益的部門被小數人佔去,要改革就要推倒這些絆腳石,但這些絆腳石同時又是他們的權力基礎。」胡星斗說,除非新領導人能「壯士斷臂」,進行民主改革,把權力基礎變成由民眾賦予,否則改革言易行難。內地網民昨熱傳該評論,期望改革能得以實現。
*************************************************
美國之音:黨報發改革信號,「王立軍案」或為契機
中共黨報連日發表評論文章,稱「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北京政治觀察人士對上層文宣突然出現的「異動」持謹慎態度。但也有評論認為,王立軍事件成為中共政改的一個轉折點。
中共官方喉舌《人民日報》星期四(2月23日)發表的一篇題為「寧要微詞,不要危機」的評論文章在北京政治學界掀起漣漪。
這篇署名「本報評論部」的評論文章說,「自1978年至今,中國的改革已如舟至中流,有了更開闊的行進空間,也面臨著‘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挑戰。」
文章說,「改革就會招惹是非,改革就是‘自找麻煩’,改革也很難十全十美 ... 既得利益者會用優勢話語權阻礙改革,媒體公眾會帶著挑剔目光審視改革,一些人甚至還會以烏托邦思維苛求改革。」
中共「喉舌」呼籲改革
評論直言「改革有風險,但不改革黨就會有危險」;「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
次日(2月24日),《人民日報》子報《環球時報》接力刊登題為「對改革的共識是什麼,爭議是什麼」的社評,稱「有一些道理肯定不會錯:改革應促進新共識。」
該評論文章雖稱「政改不是為改而改,不是為了獲得西方的掌聲」。但該文強調「圍繞改革的最大共識,是‘必須改革’這個判斷。」
文章說,「必須改革」的判斷「來源於過去30多年來改革帶來的好處,也來自其他一些國家拒絕改革或改晚了導致‘革命’甚至國家解體的教訓。」
知名政治異議人士、前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所長陳子明將《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視作為當局打算著手大力推動改革的一個重要信號。他認為,該文的重要性相當於1992年7月1日江澤民在中央黨校講話的文宣前奏,也就是「皇甫平系列評論」。
陳子明:黨報評論透露上層重要信號
所謂「皇甫平」是指一個在上海支持改革開放的寫作班子,其筆名有黃浦江、輔助鄧小平改革之意。從1991年到1992年,「皇甫平」在上海《解放日報》刊發的幾篇支持改革的評論,後被稱為「皇甫平系列評論」。
陳子明認為,「寧要微詞,不要危機」一文,傳達的是黨內最高層的意思。
他說:「這個意見現在還沒有傳達到下面。就是知道的人還很少,所以知道這個文章意義的人,現在是出於政治直覺,而不是政治信息。就是,鼻子靈的人都聞出來了。但是我是聞也聞出來了,聽也聽到了。就是說,這個意義非常重大。」
這位政治學者認為,當局這次「會走得比較遠」。
至於有關此類文宣是否為中共領導層換屆營造氣氛的揣測,陳子明則認為《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反映的是本屆政府的意願。
他說:「如果是下一屆的人願意講這種話,我覺得是不奇怪的。因為在幾年前,我在分析下一代領導人的時候,我一直都在說,他們會這樣講話。但是呢,應該說比較意外的,也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這個代表的是本屆的意見。」
「王立軍案」為政改拐點?
陳子明還說,他認為傳達了上層意志的評論文章與近期造成轟動效應的王立軍事件有一定的直接關係。
他說:「就是說,王立軍這個東西就是證明呀,前一段有些人也想試試看的那條道路,以薄熙來為代表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而其他政治觀察人士對人民日報評論文章的反映尚較謹慎。
上海的文化學者王曉漁擔心這只是權力更迭時期的短暫現象。他在微博上說,「1978年、2003年,都曾出現短暫的言論寬鬆時期,好事者稱之為‘小陽春’。但這主要與權力更迭有關,權力未穩的一方,通過許諾未來以換取支持;等到權力鞏固之後,就春去秋來了。」
「小陽春」與「春風不度玉門關」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賀衛方也在其微博上留下「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話,對多年來改革未見推進有所感慨。
由於《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是以該報評論部名義刊發,不同於代表報社立場的「社論」,因而一些觀察人士對於該文是否直通上層仍持觀望態度。
中國近代史學家章立凡說:「因為他們這個組,你注意,他們的評論一向是比較開放的。凡是以他們的名義發的都比較開放。那麼,我想是代表了體制內一部分人要求改革的意見。但是說,是否有非常重大的突破,現在還不好說。」
改良派:冀望新一屆領導層推動政改
近期面臨整肅壓力的史刊《炎黃春秋》的創辦人、自稱「體制內改良派」的老報人杜導正則更冀望下一屆中共政權推動政改。
他對美國之音說:「我和我周圍一批朋友的看法是,習近平新班子上臺以後,我們國家的全面的體制改革,也就是鄧小平同志啟動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這一套綱領,這一套實踐,絕不可能後退。後退是死路一條。」
但是,杜導正認為,因為中國內部種種因素相互制約,全面改革,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得以大踏步的前進,可能性卻也很小,甚至於不存在。
杜導正:政改步子不可能大
杜導正說,歷史上,中國在經歷數千年皇權統治後,搞了一套斯大林模式,接著又是一套毛澤東極左的東西,加之國內各種因素,短時間內搞民主、憲政是不可能的。
杜導正等「體制內改良派」預計中共的改革步伐更可能是中、小幅度的。他說,現在與鄧小平、趙紫陽和胡耀邦時期不同:彼時主觀力量強大,改革步伐也能大一些;此時各方權力則掌控在既得利益集團手中。
《人民日報》評論中提到的苛求改革的「烏托邦」也作出強烈回應。被視為「左派」言論中心的「烏有之鄉」網站刊載的一篇署名「溫暖陽光」的文章批「寧要微言,不要危機」就是「權貴鬧劇」。該文針對人民日報評論文章中的論點逐一批駁,稱其為「自相矛盾」的「政治流氓宣言。」
毛左派看中共30年改革(烏有之鄉圖片/看中國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