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學者指否決敘利亞案不利中國際形象

中國雖然追隨俄羅斯在聯合國一票否決了有安理會13個國家支持的譴責敘利亞政府鎮壓民間抗議活動議案,但是,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形象可能也因此受到影響。法新社2月7日引述各方學者發表分析文章指出,近年來中國投入數十億美元,改善其在國外的形象,但由於對象敘利亞這樣的政權的支持,這些努力變得越來越困難。

法新社文章指出,連日來,中俄兩國的否決票不僅受到西方國家的批評,而且也招致多個阿拉伯國家的憤怒。敘利亞反對派認為這兩張否決票等同於「殺人許可證」。自去年3月以來,可能已經有六千餘人在阿薩德政府的鎮壓行動中喪生。

英國新興市場研究機構—可靠來源的學者喬納森·芬比(Jonathan Fenby)向法新社表示,中國不斷因為其國內政策與改善形象的願望撞車而面對麻煩。2010年關押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如此,這次在敘利亞問題上使用否決權也是如此。中國優先考慮其國內政策,也包括維護其基本利益,於是在軟實力上付出代價。

法新社就此指出,中國試圖在海外傳播其文化以及官方的宣傳,希望藉此給予世界一種正面的形象。於是投入巨資,支持其大型媒體在海外擴張,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都從中受益。與此同時,中國還在海外廣佈孔子學院網路,目的是傳播中國文化和語言。如今,全球共有孔子學院640餘所,僅是美國就有350所。

但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政治學教授威廉-卡拉翰(William Callahan)認為,面對外國人,特別是面對非西方文化國家公眾,北京傳播中國正面形象的努力成功了,中國經濟的成功和社會的穩定給人印象深刻。但是,在西方國家,這些努力則沒有這麼成功,中國仍然把宣傳功夫用在他的軟實力和國際形象問題上。

法新社指出,在西方國家眼裡,中國是一個壓制言論自由,打擊異己的專制國家、中國對此已經有所意識。而與敘利亞、朝鮮、伊朗、辛巴威這樣的國家為伍使中國更難以擺脫這樣的印象。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政治學教授愛德華•弗裡德曼(Edward Friedman)向法新社表示:中共高層領導人知道,民主國家不少人都認為中國的外交政策就是支持那些被國際社會排斥的殘忍的政權。中共領導人認為,中國在世界市場上初來乍到,不得不去那些美英法這樣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不佔統領地位的國家,而這些國家常常是受經合組織制裁的政府。

香港大學中國問題專家林和立則認為,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以後,中國有可能越來越受到排斥。他指出,如果新思想和世界價值觀在中東地區和非洲傳播開展—而這是很可能的,那麼,中國的處境就會越來越難。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