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特供:晚年毛澤東一個人看的電視

【看中國記者金曉剛綜合報導】大陸高官享「特供」早已不是什麼秘密。近日,《鐘山風雨》第1期作者黃海《難忘的「特殊使命」——為晚年毛澤東提供電視節目》片段再被扒出。有評論指,毛澤東是中共最早開始實行特供的典型。

在公共頻道專播毛的「特供」節目

黃海《難忘的「特殊使命」——為晚年毛澤東提供電視節目》文章描述,1974年,他當時在中央電視臺(當時稱北京電視臺)文藝部工作,該年10月底,中央電視臺調集一批業務骨幹和技術尖子,攜帶一整套直播設備,南下長沙,為病中的毛澤東提供電視節目。

開始毛澤東想看什麼,就通過湖南電視臺的公共頻道看,這一點湖南觀眾是不知道的。當時節目的傳送方式是通過湖南電視臺發射,毛澤東在電視中收看。因為節目內容都很「革命」,所以一般觀眾很難察覺出什麼異常。不過也有例外,據當時中央電視臺的工作人員回憶,有一天,剛播完一個節目,毛澤東打電話要求馬上重播一遍。同一個頻道,同一個節目,連續播出兩次是史無前例的。就在節目重新播出的過程中,電視臺接到了許多觀眾的反映電話,工作人員只好向觀眾解釋是「安排失誤」。

毛想看傳統劇目 專門搞出有線電視

1974年底的一天上面電話指示:準備上傳統劇目。這一變動給工作人員帶來了一系列問題,除了排練這些戲調集演員需要時間,更重要的是不能讓普通觀眾看到這些「反動」的節目。於是,中央電視臺派出專家,與湖南電視臺一起晝夜加班,改裝好發射機,專門為毛澤東開闢了一個「第五頻道」。

而當時的技術還不能保證這個信號只被毛澤東的電視收到。一試播,馬上接到觀眾打電話來質問為什麼播舊戲。工作人員開始向觀眾說是誤收到了香港信號,觀眾卻表示:「明明是湖南那個播音員的聲音嘛﹗」為此,技術人員決定為毛澤東一個人搞有線電視。於是攝製組在與毛澤東臥室只有一牆之隔的地方架好設備,請演員來這裡現場演出,毛則在隔壁通過一臺26英吋監視器收看。

1975年初,毛澤東的精力還比較充沛,他幾乎每天晚上都看電視,而且要看到深夜,中間從不休息,有的節目要連續看四遍。當時錄製節目的一位電視臺工作人員回憶說 ,有一天夜裡一兩點鐘,演員們被從睡夢裡叫醒,馬上要求演出播放節目。

為毛錄製家鄉戲專機送北京

1975年2月3日﹐毛澤東離開長沙,返回北京。為毛澤東錄製節目的攝製組的工作人員也隨後返京,並馬上投入到第二階段的工作上。這一階段的工作任務主要是錄製一批各種藝術形式的短小精品節目。

1976年初,先前曾為毛澤東錄製節目的中央電視臺的工作人員奉命第二次南下長沙:這一次任務仍然是為毛澤東錄製家鄉戲。所不同的是這一年毛是在北京看。工作人員每天錄製的節目,都是由第二天的專機送往北京。

這次工作人員以錄製傳統的湘劇、花鼓戲為主,也有一些京劇。劇團翻箱倒櫃,把幾十年的老底都悉數搬出,演員陣容也空前強大。開始一個階段,工作人員以錄製完整的全本大戲為主。大約從5月份開始,北京方面對劇碼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要大戲,只錄小戲,不要悲劇,只錄喜劇。這是因為當時毛澤東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他也沒有精力看大作品,也不喜歡悲劇。

1976年7月16日,結束了近兩年的特殊使命,工作人員奉命返回北京。不到一個月的時間,9月9日,毛澤東病逝。

毛一生琳琅滿目的特供 到民間百姓的「精神特供」

對此,有評論指,毛澤東一生特供不少,「他的食品,用品,一切的一切都是特供,無論是從精神方面還是物質方面」。

中國人權雙週刊》第51期《中國的「特供」制度批判(之三)》中指出,針對毛澤東的「特供」不侷限於數量標準方面,在質量上製造上都有了明顯的不同。有報導稱毛澤東特別喜歡吃長沙東方紅漁場的活魚,於是安排專機每週定期往返北京和長沙,專為毛澤東空運活魚。歷代皇家宮廷飲水「玉泉」是最高層的飲用水,也是玉泉山農場專為其生產大米的灌溉用水。毛澤東最愛喝的茶是龍井,產在一座特別的小山頂上,他愛抽的雪茄,也是從有「晒煙之鄉」之稱的四川省什邡縣抽調專門人才來京城組成「132」特供煙生產組,秘密為毛澤東製作的雪茄。毛澤東喜歡游泳,中南海內著名的室內游泳池,池水是靠鍋爐房把水蒸氣用管子輸入來燙熱保持溫度的,其耗資非常巨大。他也喜歡別墅,北京城就有五處,在全國各地建有五十多所別墅,這些別墅往往地處優美的風景區,於是整座山或整片湖泊或海岸便被封閉起來,專供毛享用。

在毛澤東誕辰百年時,鳳凰衛視臺曾做了一個系列節目《說不盡的毛澤東》,節目中許多毛澤東生前的衛士、秘書、廚師回憶中南海生活,其中為毛澤東和江青服務了16年的廚師程汝明說:毛澤東不僅抽的煙是特製特供,而且吃的大米、魚肉雞鴨和蔬菜,都是特供。中南海的幹部所吃食品,全是專門的生產基地特供。

此外還有特製火柴、鉛筆和主席瓷等等。

面對今天高官們的特供,自由撰稿人顏昌海曾為文指出,物質特供從延安時期就開始了,之後這特供就發揚光大,至今特供到空氣了。而我等屁民的「精神特供」也同樣源遠流長,從以前的《新華日報》高調歌頌自由民主的文章,到1949年後所有的報紙、雜誌、廣播、電影、電視、教材、課堂,等等等等,無不是經過精心過濾的「精神特供」,即使到了網路時代,敏感詞、網路評論員等也無一不足。

本文留言

作者金曉剛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