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睛文典】戴高帽與溜須

戴高帽

「戴高帽」這個詞兒現在有點中性或者玩笑式肯定的意味。比如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說了很多恭維的話,那個人說,行了吧,別總給我「戴高帽」了。笑著拒絕,心裏卻美滋滋的享受著別人的好話。

在古代,其實這個「高帽子」基本上屬於不好的詞。

相傳一個京官到地方上外任,臨行前,到他老師那裡辭行。老師告訴他,到地方上為官要謹慎,不要得罪當地的官員。他說,我已經給他們準備了一百個高帽子,見到誰就送他一頂,應該沒事吧!他老師嚴肅的訓斥他:「讀書人要坦誠直率,怎麼能這麼做呢?」他連忙說:「老師教訓的非常對,像老師這樣不受奉承的人,普天之下能有幾人呢?」他老師這時臉上留露出得意的神情,說:「那是。」

後來此人對別人說:「出了老師家的門,我的高帽子只剩下九十九頂了!」

可見人很多時候是繞不過被奉承的「陷阱」的。這也許就是人性的弱點吧。都願意聽好話,挺順耳的話。這因為如此,歷朝的很多皇帝才親小人遠賢臣,最後導致民不聊生、國將不國!

溜須

這個詞,對於小娃娃來說,對大人「溜須」是懂事的表現;而對於下級向上級「溜須」就成了貶義詞。

那麼大過年的,下級看上級是免不了的。所以今兒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詞的來歷。

話說北宋年間有一位小人叫丁謂,此人喜歡巴結奉承,後來臆造祥瑞,獲得皇上的歡心被封為參政知事相當於副宰相。

當時的宰相是寇准。丁謂表面上對之那真是畢恭畢敬心中卻懷著鬼胎。一次大家在一起吃飯。餐水淋漓,沾濕了寇准的鬍鬚。丁謂一見,站起身行為之溜其須。寇准笑道:「參政,國之大臣,乃為長官拂鬚耶?」這便是「溜須」一詞的由來。

後來丁謂因此事懷恨在心。因寇准為人耿直,看不慣他那種拍馬屁做小人的品行。後來丁謂與劉皇后合謀三貶其官。最後把寇准貶到廣東雷州任參軍。此時丁謂取而代之,擔任宰相。由於他結黨營私、貪污受賄,百姓暗地中都視他為「眼中釘」。

後來他跟劉皇后鬧矛盾被貶流放崖州(今天的海南三亞),當他路過雷州時,求見寇准,寇准閉門不見。

一忠一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本文留言

作者千載雪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