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睛文典】除夕不空鍋與倒貼「福」字
中華五千神傳文化大系列
倒貼「福」字
過年貼福字,由來已久,在宋末元初的一本叫做《夢梁錄》的書中就曾記載了過大年時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挂門神,貼福字的場面。
那麼倒貼福字怎麼來的呢?相傳有好幾種版本,今日我們就僅說一個版本。
在清代恭親王府中有一位能言善辯的管家,為人機靈,而且能寫一手好書法。每年過大年的時候,他都為王府寫春聯和福字。轉眼又到過大年的時候了,當他寫完一個大大的福字之後,就讓一個新來的家丁貼在大門上。怎料這個新來的家丁大字不識,於是乎,隨手把這個「福」字帖倒了。
恭親王福晉出來碰巧看到這個倒貼的福字,頓時氣的火冒三丈,要家人鞭笞那個家丁。管家過來求饒,巧言說:「奴才知道恭親王福大造化大,今兒大門上倒貼的福字,不就說明是大福到了嗎?」一席話聽的恭親王頓時眉開眼笑,重賞了管家和家丁。
其實在傳統文化中,福字倒貼在哪裡是有講究的,不是隨便亂倒貼的。人們常說:「破五之前不掃地,垃圾藏在筒子裡。」就是說正月初五之前是不能除塵和倒垃圾的,那樣會把「福氣倒光。所以呢通常在有垃圾桶或水缸的地方倒貼福字,這樣就沖淡了把「福」倒出去,倒霉的忌諱。
大門口貼福字,一般是寓意:「開門迎福」,財源廣進,福來八方。那麼「福」字在這裡一般是不能,也不應該倒貼的。其實咱從字面上來說,「倒」這個字其中的一個意思是向外「倒」的意思。那麼在大門口倒貼福字,從表面上意味著:將福倒出去。雖然人們想「得到」福,卻用「倒」福,那所做的與心裏的實際想法這好是南轅北轍。
其實這說明一個問題,漢字是神傳給人的,就拿「到」和「倒」來說,雖然音同,意思卻在某一方面是截然相反的。那麼也許弄不好就會真的帶來事與願違的後果。
寫到這裡我想起一個詞:「wan sui」如果寫出來通常就有兩個片語對應:「萬歲」和「萬碎」。如果在古代皇上要看到第一個詞,他最起碼不會說什麼,如果要看到第二個詞,那我想誰寫的,誰腦袋立刻就得搬家。因為這個詞不是恭維皇上,而是詛咒皇上,那還不得腦袋搬家?
除夕不空鍋
這個典故據說跟朱元璋有關。
朱元璋沒當上皇帝之前,也很落魄,沿街乞討。他家裡有一個老母親,年紀大了,也跟著他忍飢挨餓。這不過年了嘛,他還是沿街乞討,可是大過年的,誰願意看到要飯的呢?於是一整天他一點東西也沒有要到。此時他想到家中飢餓的老母,很不是滋味。
在晚上他又出來了,到很多戶人家鍋裡偷東西吃,可是怎奈家家鍋裡空空如也。他抄起一戶人家的鍋就想離開,可是轉念一想,這戶人家沒有了鍋,
大過年的怎麼做飯呀?於是又把鍋放在那裡了。
後來,朱元璋當上了皇帝,可以說是苦盡甘來。他想到自己當年為了一口飯做的羞愧事,於是下令,除夕這一天家家鍋裡不准空著。多少都要放一些食物,以便讓那些挨餓的人能拿去充飢。逐漸的這個習俗就留下來了。
後來,這個習俗內涵里加入了:「留些餘糧給來年,意味著年年有餘」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