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記者李翔宇綜合報導】近日,教育部原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在其新書首髮式上稱,新聞發言人首先要把人做好。此番言論引發媒體和民眾關注。
先學做人
教育部原新聞發言人、現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日前推出新書《王旭明說新聞發言人》。在書中他把發言人所必需的人品素養作為重要內容,提出新聞發言人首先要把人做好,同時具備真誠、善良、寬容等品質。
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一些官員不會面對公眾講話,首先不是技巧問題,而是他們做人出了問題、做人方面存在缺陷。首先要解決做人問題,官員才能會說話。
王旭明「做人」言論,民眾大多不以為然。有民眾稱,王旭明自己就不會做人。看其在教育部做發言人時那些言論,有什麼資格說教?
王旭明在擔任教育部發言人期間,以「教育買衣論」與「媒體無知論」聞名。
2006年3月人大、政協會議期間,王旭明對兩會人士反映的「上學貴」問題回覆稱,教育已成消費。北大、清華這些優質教育資源不是所有人都消費得起的。他用逛市場買東西作比,稱如果有錢,可以去買一萬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沒錢,就只能買100元一套的衣服穿。
這種教育產業化的論調招致輿論批評。民眾稱北大、清華這些優質教育資源包含大量國家投資,屬於全體公民所有,它們的「貴」不應體現在錢上,而應體現在面向全國最優秀的考生這點上。
2006年9月,王旭明在新聞發布會上聲稱國家已建立一套資助學生的完整體系,而很多輿論仍在呼籲窮孩子怎麼窮,往淺的說是無知,深的說是對國家政策的漠視。
新聞發言人全面鋪開
在中國,新聞發言人制度建立於1983年。在當時經濟改革的形勢下,這一制度主要是為了滿足對外宣傳的需要。因此2003年以前,中國的新聞發言人是外交部「一枝獨秀」。但在2003年之後,新聞發言人制度開始全面鋪開。
2003年SARS爆發,北京當局先是隱瞞疫情,在SARS擴散真相被內部正義人士和海外媒體揭露後,北京當局為應對國際譴責和民眾恐慌,被逼披露疫情。從2003年4月初到6月24日疫情解除,衛生部連續舉辦67次新聞發布會。SARS過後,各地政府紛紛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2003年9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順義舉辦第一期全國新聞發言人培訓班。王旭明就是學員之一。
民眾對新聞發言人的印象普遍不佳,對其表現多為批評或嘲諷。提到新聞發言人,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六四時的袁木、溫州動車時的王勇平及王旭明等人。
六四期間袁木任國務院新聞發言人,多次代表當局和學生對話。他在六四血案發生後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節目主持人湯姆‧布羅考的電視採訪時稱,戒嚴部隊在天安門廣場執行清場任務的過程中「沒有發生任何的傷亡,沒有打死一個人,解放軍的軍車也沒有軋死一個人」。
前美國駐中國前大使李潔明在回憶錄中披露,袁木的女兒在六四之後去美國駐北京領事館申請「留學」簽證。在當局政治高壓下,民眾多藉此事挪瑜言辭反美的袁木,以表達對其六四所作所為的憤恨之情。
2011年7‧23甬溫線動車追尾事故發生26小時之後,官方新聞發布會在溫州舉行。時任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的王勇平被問及「為何救援宣告結束後仍發現一名生還兒童」時,他稱「這只能說是生命的奇蹟」。之後,被問到為何要掩埋車頭時,王勇平又說出「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微博時代新聞發言人在發布新聞時也越來越成為新聞的製造者,他們的雷人雷語也被廣泛傳播。
有人將新聞發言人進行歸類。如無可奉告型、照本宣科型、報喜不報憂型、感情錯位型等。
其中感情錯位型是指新聞發言人本末倒置,不以人為本,在重大傷亡現場不首先發布人員的傷亡情況,而是大談領導重視、措施得利,局面已得到控制,沒有表現出起碼的悲天憫人。
有分析人士認為新聞發言人受到公眾指責的原因並非簡單的個人原因,而是官方公信力缺失的體現。如果政府工作本身就存在問題,那麼新聞發言人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