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明清時期的中外音樂文化交流(圖)

 2012-01-18 18:3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明魏皓《魏氏樂譜》(網路圖片)

明魏雙侯傳《魏氏樂器圖》(網路圖片)

明清時期,我國與亞州、歐州各國在音樂文化上的交流日益頻繁。明末有魏之琰(號雙侯)者,因避戰亂,去日本長崎。他在長崎、上京宮廷中演唱明代流行的歌曲,受到日本人民的歡迎。日本人士稱之為「明樂」、「魏氏樂」。日本寶歷、明和年間(1751—1772),魏之琰的四世孫魏皓(號子明)(?—1774)在上京演唱並教授其曾祖所傳明樂。魏皓從祖傳歌曲中選輯五十首,經他的學生,日本人平信好師古考訂,編成《魏氏樂譜》,於明和五年(乾隆三十三年,1768)由日本芸香堂刊印。曲譜用直行長格式工尺譜記寫。歌曲有《估客樂》、《敦煌樂》、《水龍吟》、《桃葉歌》、《清平調》等。唱詞出於古代詩詞,其中部分曲調可能受後世和日本音樂的影響而有所變化。另有日本安永九年(1780)筒井郁(景周)所編《魏氏樂器圖》。收集明樂所用樂器、衣冠之圖像,並附文字說明。至明治時期(1867—1911),明樂和傳至日本的清代俗曲合稱「明清樂」,曾風行一時。日本《明清樂之═》(1894年刊行)中有明清樂表演圖;日本《月琴自在》(1895年刊行)中有清樂表演圖。


朝鮮《樂學軌範》(網路圖片)

此時期,我國與朝鮮在音樂文化上也有較多的交往。明宮廷中有樂工表演「高麗舞」,清宮廷中設有「朝鮮樂」。明弘治六年(1493)朝鮮音樂家成俔編成《樂學軌範》,對朝鮮所用雅樂、唐樂、鄉樂作了詳細記述。從此書內容可看出朝鮮音樂與我們音樂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反映了兩國在音樂文化交流方面的悠久傳統。


清《律呂正義》續編中的五線譜(網路圖片)

明代萬曆至清代道光年間都有西方傳教士在北京活動,清康熙皇帝和他們的交往最為廣泛。當時有葡萄牙人徐日升(Thomas Pereira 1645—1708)和義大利人德禮格(The odore Pedrini 1670—1746)被聘請在宮廷中教授西方文化,包括古鋼琴和歐州樂理知識。他介紹了五線譜,後來,被編入清乾隆十年(1745)刊行的《律呂正義續編》中。該書「總說」稱:「從此法入門,實為簡徑」,讚賞此法簡便可行。這是我國首次介紹西洋記譜法。

 
日本明清樂表演圖(網路圖片)


日本明清樂表演圖(網路圖片)

来源:中國文明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