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市:意識形態機器入侵中國股市

今天(1月13日),中國證監會發審委將審核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人民網」)的上市(IPO)申請。雖然其收入和商業模式備受爭議, 但有中共意識形態機器加持, 人民網順利過會應該不會有意外, 很快人民網將成為中國官方媒體中首個成功上市的典型; 隨後,新華網, 甚至中央電視臺也將可能陸續上市。

此前的1月9日,人民網在證監會官網上披露了招股書,公布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招股說明書」,依法公布了其運營狀況、商業模式和財務狀況。

招股書披露,2010年,國新辦召開全國重點新聞網站轉企改制試點工作座談會,對外宣布三家中央重點新聞網站以及七家地方重點新聞網站被列為全國重點新聞網站轉企改制試點單位。

人民日報社直接及間接持有人民網79.54%的股份。人民網董事會由12名董事組成。人民日報副主編馬利任人民網董事長,廖玒任副董事長、總裁兼總編輯。知名投資人熊曉鴿任獨立董事。其他董事會成員還包括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等。

2010年6月,人民網發展公司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併進行增資,2010年底前,人民網進行了二次增資,共增資2.7億元。是政治權力而非市場佔有率和商業模式,才是人民網上市的根本助推力。

招股書公布後,許多財經人士對人民網的招股書展開深入分析,但許多報導都被網管部門下令刪除,而傳統媒體也接到不許質疑的禁令。

人民網本次擬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約6910.57萬股,總股本約為2.76億股,募集資金投資項目投資總額約為5.27億元。

據披露,人民網主要業務由網際網路廣告業務、信息服務、移動增值業務和技術服務四個方面組成,其中,2010年近51%收入來自於網際網路廣告業務達到1.68億元。截至2011年1-6月,網際網路廣告業務實現收入1.30億元,佔營業收入比例為61.67%。

根據招股書披露的最新一輪私募增資的情況粗略計算,其時人民網的估值在15億元人民幣左右,市盈率則達到約19倍。

一位傳媒行業資深分析師認為,「人民網很難估值,因為它不是一個市場化的定價,也不是一個市場化的發行。」人民網的上市更多的是一項「政治任務」,並非市場化行為,而人民網的收入也是依賴國家和股東的支持。

人民網所做的項目大部分服務於政府,政府採購業務收入是人民網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從招股書披露的前五大客戶情況來看,財政部是2008年至2010年以及2011年上半年人民網的第一大客戶。

財政部連續4年都是第一大客戶,2010年為承辦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等服務支付7000多萬人民幣。這項收入,佔當期營收比例分別高達29.53%、22.07%、28.67%和13.02%。

財政部不是盈利機構,其收入從哪來?從財務處理上,IPO承銷商將財政部將撥付官方喉舌的行政撥款處理成了「政府購買服務」的「營業收入」。

根據招股書披露的重大銷售合同,金額在200萬元以上正在履行的合同一共14份,涉及總金額為4,981.60萬元。而披露的合併資產負債表中,預收款項有1.1億元。

另外,根據招股書負債的主要構成及變動分析一節披露的預收款佔總負債比例的橫向比較,其他網際網路企業預收款比例普遍在10%以內,而人民網預收款佔比達到81.43%,讓人不得不懷疑預收款的合理性。

有人懷疑,那麼人民網極可能對其現金流量表進行了粉飾 ,故意提高其經營現金淨流量,甚至掩蓋經營現金流量的逆向趨勢。

「要麼人民網虛增了應收賬款和/或收入,要麼人民網的款項回收工作出現了嚴重問題。」

人民網的子公司人民搜索,2010年收入為零,利潤卻超過三千萬,錢從何來?

對此,一位傳媒行業分析師則表示:「很難理解人民搜索披露的財務數字。搜索行業本來前幾年就是高投入的,一開始都是低收入,比較大的虧損。人民搜索為什麼要做出3000多萬元的利潤,讓人費解。

招股書顯示,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2011年下發的有關通知,人民網從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底享受企業所得稅免徵稅收優惠。金額分別為2024.88萬元和905.68萬元,分別佔當期稅前利潤總額的25.68%和29.93%。

此次上市擬融資額超過5億,其中將有2億元用於採購,但是招股書顯示,人民網採購一臺iPhone或者iPad價格為1萬元,採購一套殺毒軟體單價10萬。這筆錢將去向何處?

根據招股書顯示,人民網技術平臺改造升級項目中的設備購置明細第54項,公司擬購買的設備為「手機、平板電腦」,型號為「iPhone、iPad等」,擬斥資40萬元購置40臺,平均價為1萬元。

目前市場價,iPhone4的零售價3988元,iPad2的零售價3688元,市場價僅3000多元的設備,人民網卻敢作出1萬一臺的預算,並堂而皇之地寫在公開文書上。

對此,財經評論人謝文認為,人民網上市「沒有其他的原因,上市就是為了圈錢。」人民網只是利用政策便利來實現盈利,而上市只是滿足領導的意願。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