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昔日五毛小物件 今朝拍場過千萬(圖)

作者:姜琳琳  2011-12-12 13:4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自從去年紫砂壺以黑馬姿態從小眾收藏中脫穎而出,就再沒有離開藏家的視線,大有藝術品拍賣必有紫砂專場,紫砂專場必是顧景舟領銜的架勢。今年秋季拍賣緩緩落幕,在多個紫砂專場中,顧景舟的作品一如既往被奉為上品。究竟其作品因何得到圈內人認可?是拍賣公司為市場效應貼名人標籤,還是物有所值,價值回歸?其未來又將走向何方?

昔日五毛錢小物件

今朝拍場過千萬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紫砂壺只是作為飲茶器具在內地市場流通,如今紫砂界公認的一代宗師顧景舟所制的一把普通商品壺,當時售價也不過5角錢。」玩壺數十年的藏家張瑤涵對現在的紫砂壺價格很是感慨。

嘉德2011秋拍「紫泥春華近現代紫砂臻品」專場總成交為7042萬元,成交率88%。顧景舟「上新橋壺」,終以517萬元成交。同為顧景舟作品的「提梁茶具套組」以471.5萬元成交;「四方抽角三件組茶具」以460萬元成交。另外,汪寅仙「金秋南瓜壺」拍出460萬元;何道洪「春華組合茶具」356.5萬元。

北京匡時2011秋拍紫砂專場,其中顧景舟的「茄段壺」在拍場首次露面就引起眾多買家關注,自330萬元起拍後,一路扶搖直上,最終以747.5萬元成交。整個近現代及當代紫砂專場中,147件紫砂名品總成交額達5604.9萬元,成交率70.06%。

保利今年秋拍紫砂中國當代高端工藝品紫砂壺專場上,顧景舟「十一頭提梁壺」以1782萬元成交,估價在60萬-80萬元的「盤鐘壺」最終以69萬元成交。另外,顧景舟「矮八方壺」以402萬元成交,「四方回紋竹壺」以460萬元成交。其中,「十一頭提梁壺」在工藝上稱得上是顧景舟的扛鼎之作。顧景舟自己曾評價此壺「是當代紫砂壺中表現出材質美、工藝美、內容美、形式美、功能美五美境界的一絕」。其工藝價值由此可見一斑,早在秋拍開始前,業內人士已有預判,該壺「是一件有衝擊記錄實力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帶動了紫砂市場的全面升溫,大師壺價格步步攀高已是不爭的事實,儘管秋拍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出現微弱的回調跡象,但藏家乃至業內紫砂經營者依然看好後市。「所謂調整只能是洗掉一些技術、文化含量偏低的,不會動搖精品價格。」藏家張瑤涵分析,「經過調整,精品的市場價格只會更高」。

從匠人到藝術家

顧景舟壺價值在文化

紫砂派系眾多,為何只有顧景舟可稱為「紫砂泰斗」,極獲市場青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他的作品就曾創下單件過百萬元記錄,在當時的書畫市場,只有吳冠中、陳逸飛等領軍人物才有可能達到如此佳績。

有自己紫砂工作室的資深藏家劉殿興這樣解讀顧景舟壺的價值所在,「紫砂的審美不僅僅是做紫砂壺工匠的審美,也是藝術家或者文人的審美,將這種趣味帶到了紫砂裡就和民間純粹的制壺有了質的區別。這是顧景舟對紫砂的最大貢獻」。據介紹,顧景舟年輕時,曾應上海郎氏藝苑聘請,仿古作陶,所仿清陳鳴遠款的「龍鳳把嘴壺」和「竹筍小盂」。因技藝高超,竟被當做陳鳴遠的作品為故宮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所收藏,直到幾十年後他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紫砂藏品做鑑定時才發現原來是他自己的作品。這一時期可以說是顧景舟制壺生涯中一個最重要的轉折點。因為他接觸到了一大批古代名家的珍品,他每遇歷代名作都反覆揣摩,悉心研究,吸取並掌握了中國陶藝的博大精華。「這一經歷是造就今日顧景舟壺價值地位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也奠定了他的大師地位。」劉殿興說。

中國嘉德瓷器工藝品部經理陳林林表示,今年秋拍嘉德在紫砂拍品甄選上偏重文人壺。「紫砂本身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紫砂也因文人的參與更具文化附加值。」顧景舟的作品受人追捧與熱愛,首先與作品本身工藝精湛有關,但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於顧景舟不僅自身注重人文修養,而且與諸多藝術家、文化名人合作,其許多作品可以稱得上是當代的「文人壺」,作品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還有一個因素也不能不考慮,「顧景舟今日地位的鞏固,其實從某種程度說也是因為他的徒弟都已成名,自然會架高師傅的地位,比如徐漢棠、高海庚等」。不可否認,顧景舟對制壺工藝和流程的細化、紫砂文化的理解、紫砂壺的鑑賞方面都有研究,將紫砂從實用的商品提升到了藝術美學層面。

顧景舟穩居高位,其藝術市場的地位能否被複製?今年匡時紫砂專場上的黑馬何道洪所作「大涵壺」與「三色松竹梅提梁」分別以782萬元和770.5萬元成交,不僅成為該專場的冠亞軍,而且紛紛打破其作品之前的拍賣記錄,成為如今何道洪最貴的兩件作品。此外,何道洪的「三色綠梅」以408.25萬元成交、納洪智「提梁壺」也取得207萬元的成交價。

「紫砂的生命在於人文與藝術的結合,更在於其獨有的適用性。」傅鋼對紫砂壺的收藏向來主張看壺說話,收藏紫砂器,主要看重泥料、做工、韻味、窯燒,很少看作者。「因為作者的信息往往會助長市場炒作的風氣。」傅鋼說。

行情延續

老壺更有升值空間

「從目前的市場看,現當代大師壺已經達到一個價值高位,且徵集不易。而老壺價格偏低,因此傳是今年首推的紫砂專場率先將徵集重點放在老壺上。」北京傳是瓷雜部經理瀋斌表示,在傳是首推的宜興紫砂專場,彙集了近現代紫砂名家的作品。近代名家包括邵大亨,江案卿、王東石等。其中邵大亨是清朝嘉慶年間的制壺大家,是繼陳鳴遠之後的一位大師,做壺以簡練著稱。

2011秋拍嘉德的「紫泥清心宜陶古器遺珍」古代紫砂專場總成交額達到2433萬元。其中,海外回流的楊彭年制"桑連理館"款紫泥扁石壺」以195萬元成交。該壺被藏家評為「文人壺之圭臬」,且流傳有序,經民國上海收藏大家龐元濟珍藏,並著錄於龐氏自錄藏品集《虛齋名陶錄》。北京匡時秋拍古代紫砂器專場總成交額達2123萬元。其中,清「乾隆描金山水詩文四方壺」,從180萬元的起拍價開始,拍價一路扶搖直上,經過多輪的競價,最終以356.5萬元成交。清中期的兩件作品,「段泥彩繪花鳥湖石圖筆筒」及楊彭年、錢杜合作的「合歡壺」分別以264.5萬元和212.75萬元成交。

北京匡時當代工藝品部經理楊琣認為,目前市場中新壺市場價格遠遠領先於老壺的價格,主要原因是老壺鑑定門檻較高。一些業內藏家、資深行家也反映,老壺無論從審美價值、歷史價值以及應該有的價格來看,都應該比新壺高。如邵大亨是顧景舟最推崇的大師,而其所制壺的價格現在只是顧景舟的1/3,從數量上來說,邵大亨的壺是顧景舟的幾十分之一,量非常少,這對老壺的出處來源要求更高。有時候東西很好,但是沒有清晰的流傳來源,藏家多不敢出手。

「老壺真偽鑑定絕對是一道門檻。」張瑤涵表示,很多人認為,越老的泥壺,造型、制工、泥色越完美,實際上,明清老壺,從總體上說,泥料的質地和技藝功夫,是「明」不如「清」。此外,民國時期,仿古之風盛行,因此,那時流出許多明清老壺仿品,由於年代已久有些則「以假亂真」,鑒別難度阻礙了其市場的發展。

来源:北京商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