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特供:工人療養院(網路圖片/看中國配圖)
北戴河特供:人民銀行療養院(網路圖片/看中國配圖)
北戴河特供:軍事科學療養院(網路圖片/看中國配圖)
對特權階級而言,有三種東西不容他人染指:權力、自己的女人以及療養院。
北戴河充分體現了這一定律。在這裡,中央國家機關療養院超過100家,家家院落寬敞、花木扶疏,佔據著北戴河最優質的海濱土地,剩餘約10%的空間,才屬於商場、民營賓館、小餐館和城中村。當地住了幾十年的百姓,很多人一次都沒走進過這些國家機關療養院。
不過,它們最近遇上了麻煩。媒體報導,北戴河中央國家機關療養院常年入不敷出,每年至少需財政補助數億元。民情為之沸騰。一位網友跟帖說:「巨額財政資金投入和維護,大量的土地佔用,巨大的資源浪費,僅特供少數公僕在有限時間去享用。」另一位網友同樣悲哀:「從這新聞我們可得出以下結論:1、好資源已被特權階層瓜分、佔據。2、即便是閑置、浪費,也不會讓民眾享用。3、納稅人幾乎從來不知道他們的錢花在什麼地方。」
在我看來,北戴河療養院之痛,是特供計畫模式走到盡頭的又一證明。
北戴河療養院建立於計畫經濟時代。自1953年起,每年夏季,一些中央領導會到北戴河辦公,退休老幹部、勞模則來這裡進行休、療養。療養院管理是純計畫經濟模式,無論員工的工薪、福利還是培訓、休療養所產生的費用,均由上級部門(國家財政)承擔,每年補助大量資金。
隨著政治文明進步與市場經濟進化,這一模式顯然不合時宜。2003年,中央決定,黨、政、人大、政協、軍五大領導班子夏季不再到北戴河辦公,中央各部委負責人外出和休假,也均須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執行,不得擅去北戴河等地。同年取消的還有休療養福利制度。之後,北戴河中央國家機關療養院退為所屬單位基本福利的一種補充。
然而,北戴河療養院並未徹底走出特供計畫模式,當前很多療養院依然肩負著中央首長、部委領導和退休老幹部休、療養的職能。而幾乎所有的機關療養院,每年都要從上級單位獲取一定補助,少則上百萬,多則數千萬,即使按最低標準補助,一年所需資金也超過億元。
實際上,北戴河療養院只是特供計畫的冰山一角。據《中國青年報》2006年9月19日報導,中科院調查報告表明,中國政府投入的醫療費用中,80%是為了850萬以黨政幹部為主的群體服務的;另據監察部、人事部披露,全國黨政部門有200萬名各級幹部長期請病假,其中40萬名幹部長期佔據幹部病房、療養院、度假村,一年開支約為500億元。與此形成劇烈反差的是,中國農村人口中40%到60%,也就是總人口的1/3,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貧。在一些貧困地區,尤其是西部,60%到80%的患病農民死在家中。
一邊是老有療養,一邊是老無所依。
我忍不住想起已解體的前蘇聯,前蘇聯的特權階層也是每年到黑海度假療養,他們依靠對國家資源的絕對分配權力,大肆侵佔享用國家和社會的財富。戈爾巴喬夫在1986年的一次政治局會議上說,「宴會、禮品、療養院——我們曾鼓勵所有這一切,而且自己也參加過,各級領導有自己的食品供應基地,他們的妻子連商店都不用跑了……我們在所有這些問題上都有錯。這一切應該好好地反省一下了」。
現在,北戴河療養院的享有者,也應該好好反省一下了。個人以為,北戴河療養院要走出特供計畫模式,市場化之路是首選。當然,這個進程不會輕鬆。在北戴河駐紮幾十年,各個機關療養院的資產已經實現相當可觀的增值,有療養院資產超過4億元。而從資產管理的角度,各機關、部委也不會輕易觸動這塊資產,誰都不想讓自己手裡的一塊肉白白丟掉。但我仍要建議,賣掉這些巨額虧損的療養院吧,如果賣不掉,就關掉它們。
首先,公共財政沒有理由為公職人員的療養全程買單,不論他是領導,還是退休領導。優美風景也不應被圈為新「皇家園林」,天下乃是天下人之天下,而非政客之產業花息。其次,在輿論和財務的雙重壓力之下,繼續以現有模式運營療養院,顯然是不明智的。再次,我們承認,官員也是人,也需要休、療養,但完全可以採取貨幣化福利的形式發放,前提是透明公開,納入預算且由人大通過。最後,政府官員的療養行為可以也應當交由市場來完成,後者的效率和質量都只會更高。民國時期,江西省長熊式輝自己花錢購買度假別墅,而當時幾乎所有廬山別墅,都是私人自建或自購。現在是新中國,咱們不能比舊社會還不如。
賣掉,或關掉這些巨額虧損的療養院吧,在這過程中,官員們只是失去一些特權,而人們將得到更好的世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北戴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