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皇帝詔書專用的字體(圖)

在古代,文字是少數人才能使用的工具,從占卜、祭祀、到典禮,都只有天子、禮官、史官等特定人員才可以使用。

周代王朝漸弱,天子失去絕對的權威,諸侯王國各行其是,自行帝王之禮,使用文字,甚至著書立說、 開門養士 。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進行文字統一,由李斯以秦國字體為準,將元各國的異體字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官定的標準字體,稱為「秦篆」,又稱「小篆」。

不過,「秦篆」只專供記錄帝王詔書之用,臣子與皂隸(官吏)所使用的是另一種書體,叫做「隸書」,分別是「秦書八體」的之一。

秦始皇、秦二世在巡視各地時,每到一處就要舉行慶典、立碑記事,都由隨行的李斯書寫,譬如登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留下了《泰山刻石》、以及同在今山東省境內的《琅玡刻石》和《嶧山刻石》、和今浙江省境內的《會稽刻石》都是相同性質的立碑紀念。不過,經過千百年的風雨侵蝕,石碑上面的篆書幾乎湮滅殆盡 (如上圖的泰山刻石)。

當年,為了推廣這種秦篆,李斯、趙高、胡毋敬等人還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篇》,作為識字啟蒙教材與臨摹的範本。

秦篆的字形較為瘦長整齊,筆劃粗細勻稱,有時為了美觀,還增添幾筆裝飾性的筆劃。把這種較為瘦長的篆體字,擠入外框四四方方的印章中篆書變體,被稱為「摹印篆」也是秦書八體之一,至今仍是 刻印業者的常選用的字體。

在《說文解字》一書中,作者許慎針對九千三百多個篆字逐一解說,是後人認識漢字構造和演變的寶庫。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