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蟋蟀的歷史由來(圖)
(網路圖片)
蟋蟀為一直是主要的民俗昆蟲,意思是說,人與蟋蟀間的互動方式業已成為一種民俗文化。斗蟋蟀最早的文字記錄首推北宋末年顧逢在「負喧雜錄」中曾提到:「斗虱戰始於天寶間。長安富人鏤象牙為籠而蓄之,以萬金之資付之一啄。」京城裡的人,在七、八月間,家家都飼養促織(也就是蟋蟀)。只要走在市井中,都可以見到路上行人提著瓦盆泥罐,內裝蟋蟀,當時不分男女老幼都以鬥蟋蟀為樂。這本書同時也記載:蟋蟀的體性、名色、養法、治法及產、捕、辨、才、斗等二十幾種專門學問。由此可知當時鬥蟋蟀已蔚為風尚。
「宋史」也記載宰相賈似道常和他的臣妾蹲跪在地上鬥蟋蟀以娛嘉賓。賈似道甚至規定凡是在鬥蟋蟀時,任何人都不許打擾,因為這是「軍國重事」。他後來還為此編寫了一本「促織經」;可是,最後因為太沈迷於此道而誤了國事,因此被後人戲稱為「蟋蟀皇帝」。
到了明朝,鬥蟋蟀的風氣更盛,甚至連皇帝也經常和宮女、太監一起伏地,為比鬥的蟋蟀吶喊助陣,是歷代最盛行的朝代。鬥蟋蟀流傳到清朝,也有皇室莊親王為此編了四卷「蟋蟀譜」;然而後來,被一些道學家斥為玩物喪志,因而禁止於清宮內進行此類嬉戲;不過,禁止歸禁止,宮內的小太監依然深樂此道。
一直到了後來,鬥蟋蟀就從宮廷盛行到民間,而被稱為「秋興」,蟋蟀也一躍成為重要的民俗昆蟲。
- 關鍵字搜索:
-
斗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