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游紀念堂看被掩蓋的真相(組圖)
國父銅像(網路擷圖)
我去了國父紀念館和蔣中正紀念堂,那裡給我留下不完全一樣的感慨,使我對他們的建國治國思想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終於明白中華民族的宿命,「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個人品德在歷史勝負成敗上的作用甚至相當有限。
國父紀念館像一頂巍峨的古代冠冕,前面的屋頂高高翹起,門面非常寬大,跨上幾級台階就可以進入一個四五層樓高的大廳,正中有個孫中山的坐像,看上去是銅的。他要比普通人高大很多,也許蘊含著他是個偉大的人物。這個銅像在一人多高的座基上。座基的兩側是兩面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座基前面刻著一段由右向左的金色大字,估計是總理遺言。座基的兩邊有兩盆芭蕉樹,前面有一排花。座基的前面是一大塊紅地毯,兩邊站著兩個與慈湖一樣的士兵,他們孔武有力,眼皮不眨,紋絲不動。在大廳後面的白牆上兩邊有著兩幅很大的畫,看得出是在介紹孫先生的革命業績。站在這個大廳中,很能感受孫先生建立民國的艱難和不易,還有三民主義建國理念的深刻和符合歷史趨勢,不管是「聯俄,容共,扶助農工」,還是「軍政,訓政,憲政」,只是大陸官方認定,中華民國國祚不長。
大廳的兩邊是陳列室,擺著抗日戰史,除了各種實物和照片外,最讓我震撼的是所有戰役的匯總,其中22個是國民黨打的。其規模,殲敵數量,戰爭的慘烈程度都遠遠超過了我們的許多描繪,但是,我們只知道蔣介石不抗日。歷史的真相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中正紀念堂(網路擷圖)
未竟的政治理想
我們從大忠門進入蔣中正紀念堂,這是個白牆藍頂的建築,下面是很高的牆面沒有門窗,上面蓋著兩層八角形藍色琉璃瓦的飛檐,頂尖是黃顏色,下面有兩層平臺。正門兩邊的台階很有氣勢,中間有個有著彫刻的斜坡,與天安門金水河台階中間的斜面很是相似。站在拱形大門可以看見正面大門的牌坊,它有五座門,每座門上都有個藍色琉璃瓦的飛檐,中間門最高大,門匾上寫著自由廣場。據說原本是大中至正,與另外兩個大忠門和大孝門遙相呼應,呵成一氣。後來被陳水扁改了,只能聽之任之。這就可惜了原本與傳統文化一體化的結構,進入牌坊,有兩座黃頂紅柱的古典式建築,一是音樂廳,另一是戲劇院。與中正紀念堂組合一起,加上一個很大的廣場,形成很有氣勢,甚至讓人有些震撼的建築群。
蔣先生銅像(網路擷圖)
紀念堂有個拱形的正門,進門就可以看見穿著長衫的蔣先生坐在那裡,基座的兩邊是青天白日旗,下面也沒有擺放花,只是在基座上刻著蔣先生的遺囑,「自余束髮以來……無時不以耶穌基督和總理信徒自居……。」後面牆上自右往左鐫刻著「倫理」,「民主」和「科學」6個大字,下面各有一段小字對之做出簡要的闡述。看得出蔣先生特別注重傳統道德,他老是穿長衫可能也是作為維護傳統道統的象徵。確實「倫理」應該為此三者之首,因為它關係個人的修行,而國家管理則需要「民主」,「科學」位於最後,因為前兩者是價值觀,而後者只關乎工具和手段。紀念堂的屋頂是個巨大的青天白日,代表著蔣未竟的政治理想。
蔣夫人才華洋溢
在這個大廳的後面是蔣先生的紀念館,裡面擺放著蔣先生的用品,從飯碗到車輛,從照片到服裝,從辦公用品到書籍圖畫,各種各樣,應有盡有。在最後一個大房間裡,有個蔣先生的蠟像,他坐在一個很大的辦公桌前辦公,兩排沙發是接待客人用的。這個很大的辦公桌對著客人的一面也有抽屜和扶手,據講解員說,是蔣先生為了緩解客人的緊張,讓他們感覺在自己辦公室一樣而訂製的。最令我驚訝的是兩邊櫥窗裡掛著的花卉國畫都是宋美齡畫的,據說很有名家的功底和才氣,東方女性雍容華貴的氣質隱約畫上。難怪在開羅會議上,她贏得了羅斯福總統的很高評價,並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的對華援助。只是非常遺憾的是,我們這廂沒有給她充分應有的評價。
從人品道德上講,蔣一定有他的過人之處,至少追隨蔣的人,哪怕是犯上作亂的都能得以善終,更不用說其他袍澤下屬了。然而,蔣還是只能在小島上了此一生,可見,個人品德未必是歷史選擇的主要依據。也許對個人的評價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雨打風吹去」,但必須讓平和公允永遠存在,惟其如此,才能避免歷史的悲劇重演。(文章略有刪節)
- 關鍵字搜索:
-
在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