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步滴語】大漠雄關話嘉峪(組圖)
從小我就願意收集有關萬里長城的各方面的資料,心中與其他中華兒女一樣,都湧動著一種長城的情結。
尤其最近我非常偶然的從路邊撿到一份報紙,在上邊有一段有關長城東端起點考察的報導:「2009年4月18日,在北京八達嶺長城,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共同發布了關於我國明長城的最新調查成果:明長城全長8851.8公里,東起遼寧丹東的虎山(東經124度30分56.70秒,北緯40度13分19.10秒)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青海(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56個縣城)」
嘉峪關城樓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南隅,因建嘉峪關山麓而得名。是明長城西端終點,是河西走廊第一要隘,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它是長城沿線保存的最完整的一座城關。它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關城成正方形,高11.7米,周長736.3米,面積33500平方米。出關西行百餘米就能看到有一石刻,上書:天下雄關。和東隔萬里之遙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互爭雄姿。據說當時建關的時候,用料算計十分精確:到城關建成的時候,只剩一塊磚。
關於嘉峪山的來源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話說,很久以前,從祁連山流下來的雪水不斷的匯成大河,穿過河西走廊中段的荒原,養育著那裡的百姓。後來一個小牧童在那裡放羊遇到一位古怪的老頭,身上背著一個沙袋子,問他去北大河怎麼走?並說那裡曾經是他家,是老百姓搶了他的地方,他要用沙子堵塞大河。牧童很生氣,用言語譏諷他。他大怒,運用法術將沙子向左右散開,驟然間,在荒原上突起很多丘陵和一座高山。這座高山就是現在的嘉峪山。他企圖推到此山擋河道,此時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玉帝派雷神把他劈死了。
聽著這些久遠的故事,似乎讓我看到當初古時我們的先民們生存的不易和神慈悲的呵護。
在我們中土進入文明不久,經常出現盛世與亂世的交疊、互換。而作為普通的百姓,在其中所受的辛酸和苦辣好像只有經歷過這些才會感同身受!
那麼當中原文化時常受到少數民族欺凌的時候,我們就像怎樣防禦,用人和病例與計謀還是不夠的,所以當時的人們就像建造一種強大而堅固的工事。那麼如果說當年的秦始皇把原來六國的城牆連在一起是為了防禦匈奴的話,那明朝擴建長城、加固長城也是為了防禦蒙古和女真各部。
一道高高的城牆,劃分了各自的國土範圍,演繹了一幕幕和諧的交往史,也吞吐了太多的邊關將士的生命與青春。而今它拖著近乎殘破的軀體蜿蜒在那裡,無聲的向炎黃的後世子孫訴說著它一生的所造所遇!那真的是一部充滿無盡滄桑的史詩!
就拿建造嘉峪關來說,好像也有這麼一段故事:「在修建嘉峪關的時候,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發現這些石條人抬不起,車拉不動,路途遙遠,無法運輸。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不管這個故事的真實成分有多少,但有一點是無容置疑的那就是我們先民為了建造長城和城關所耗費的智慧和無數的心血是巨大的。雖然隨著歷史的發展,現在早已結束了冷兵器時代,長城的防禦功用基本已經完全廢棄,但是長城上的每一塊磚都凝結著先民們們的心血與汗水和智慧,浸潤著邊關將士的熱血與青春!
站在嘉峪關上,讓我感受到了歷史的無情和無奈。不過我也感謝嘉峪關,因為有了它我可以從它的歷史中讀出那份滄桑和輝煌!因為古蹟就是為了承載歷史、「訴說」歷史而存在的!通過對古蹟的踏訪,讓我們跨越時空,思馳萬里的感悟生命、洞察真相,這是一種還原歷史的責任,當然也是一份沉甸甸的樂趣!
- 關鍵字搜索:
-
【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