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家輝風格與「中國特色」之對照
雙肩包、經濟艙、拎行李、不走VIP通道、排隊游長城……當這一切與美國駐華大使的身份聯繫在一起之後,「駱家輝」在中國引起一場地震。網民對其平民印象持高度評價的態度,而中國官方則視其為洪水猛獸。
作為美國大使,駱家輝的社會地位是很特殊的,然而他的平民印象卻不為中國政府所接受,中國當局認為他的言行是與他的身份不符,破壞了中國的黨群關係,干群關係,是對中國的內政的粗暴干預,嚴重影響兩國關係的正常發展。如果不是美國大使而是其他國家的大使,應早已宣布他是不受歡迎的人了。
這位美國前商務部長赴北京履職前在西雅圖一家星巴克買咖啡和北京機場親自取行李之事被抓拍之後,引起中國網民熱議。《光明日報》旗下的光明網也發表了《警惕駱家輝帶來的美國「新殖民主義」》的文章,文章稱「沒有隨從、沒有警衛、沒有鮮花和掌聲以及熱烈歡迎的豪華排場、全家拎大包小包抵達北京,活脫脫一派平民作風」的駱家輝給「中國的官員們來了一個下馬威」。文章說「這個華裔的駐華大使是為了美國而不是全球的整體利益而來,華裔的身份使得他可以吸引全世界華人的目光而召集民意,可以使他能夠對中國的普通民眾產生親和力,而又誰知道,這恰恰暴露了美國以華治華、煽動中國動亂的卑鄙用心呢?」「給中國的官員們上課絕不是駱家輝的目的,為了美國收攬贏得中國的民心強化中國民眾崇洋媚外的奴性,進而召集民眾以壯大美國在中國的支持力量,藉以分化中國斷裂甚至碎裂的意識形態才是這位華裔大使的如意盤算。」
《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日報》也發表了《希望駱家輝好好做「駐華大使」》的社評,文章稱,美國新駐華大使駱家輝受到的關注,大大超過一個大使本應扮演的輿論角色。除了他對中美貿易和兩國其他關係的態度,他個人「生活秀」激起的一輪更熱烈也很刺激的討論。文章說:「從駱家輝一方來說,他應有意避免自己成為中國輿論的這面‘鏡子’。實際上他有意無意地做了配合,或者處於個人的偏好,或者出於美國駐華使館‘新的使命’,他似乎很享受自己在中國輿論中的‘廉潔秀’,儘管他最清楚,他並沒有中國網際網路上宣傳的那麼‘樸素’。」
接著駱家輝9月份在大連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期間,中央電視臺記者芮成鋼對其發難,駱家輝又成為輿論焦點,芮成鋼認為現在美國很窮,窮到大使要坐經濟艙,芮的理由很簡單:一是目前美國向中國借了很多錢,二是中國GDP總量已是世界第二,況且越來越多的世界第一正在中國被創出,三是中國官員出門是要坐商務頭等艙的,美國官員也應是一樣,不能搞特殊化去坐經濟艙。當然也不排除芮成鋼話裡隱含懷疑駱家輝有不良政治目的可能性。殊不知,芮成鋼是否知道,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GDP世界第一,是中國的二倍多,而美國人口不及中國四分之一,美國是借了中國很多錢,但芮成鋼忽略一個社會常識,就是在銀行存錢的往往是窮人,還能夠在銀行大把借錢的往往是富人,借錢的美國比中國要富得多,另外美國民眾也遠比中國民眾要富裕。中國所創造的世界第一中也包含了環境破壞、資源破壞、人權破壞等等消極因素的第一。也不知芮成鋼是否知道美國政府官員出差是全都坐經濟艙的?誠然,芮成鋼的言語不單是個人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代表中國官方的。
2011年10月12日駱家輝開始上任兩個月後的首次上海之行,在為期兩天的訪問行程中依舊延續「平民」路線,又一次遭到中國某些媒體的對其「不務正業」的猛烈抨擊,而駱家輝本人也似乎感到很委屈:「對於近來媒體對我的關注,我感到很榮幸,但完全出乎意料,但這並非是可以安排的事情……」,「這就是我們,輕鬆而不正式的人。但我們沒有辦法隱蔽著做這些事情,購物以及帶孩子逛公園,沒法不讓公眾看見我們。」「我當然是專注大使的職責」。他在上海金洲小學和師生們在學校的實驗田裡一同收割青菜及為新一季蔬菜播種,談及中美教育的區別,他說美國教育強調批判性思維,應用已掌握的知識,應對新問題、新形勢。這也是美國教育體系對全球學生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原因。
駱家輝大使上任已有兩個多月,也許當初歐巴馬總統派他出使中國時,以為他這張華裔面孔會給中美關係帶來很大轉機,沒想到事與願違,他這張面孔並沒有給中美關係帶來多少好運。然而,從另一方面講,駱家輝的言行卻無意中給被虐待和被侮辱習慣了的中國普通民眾開啟了一道認識中國政府黑暗的縫隙,他的言行向中國百姓清楚地表明瞭在美國人眼裡只有一個觀念:即人人平等,不管你是民是官。這使長期抱有優越感高高在上的中共官員感到恐懼,唯恐百姓覺醒,不再願受其奴役,動搖其統治根基,但是他們這種見不得人的想法又不能說出,於是乎,中共媒體大肆叫囂駱家輝是對「優越的中國特色」的挑戰,企圖擾亂中國社會秩序已達到破壞正在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這很容易使人產生一個錯覺,就是駱家輝大使真正的使命不是來發展中美關係的還是在破壞兩國關係的,駱家輝是美國安插在中國的以顛覆中共統治和破壞中國發展的一顆棋子,所以老百姓一定要警惕,不要為其所迷惑、所利用。
網際網路一直流行這樣一段諷刺中國政府的話:你與他講法律,他與你講政治;你與他講政治,他與你講國情;你與他講國情,他與你耍流氓;你與他耍流氓,他與你講法律;你與他講法律……!短短數言描述了億萬中國人民的屈辱和無奈。現在中國政府的腐吏們每天都再干傷天害理的事,他們沒有任何道理。為了矇蔽人民,向來以「中國特色」來糊弄人民,使之甘心聽憑他們宰割。
「中國特色」是經久的話題,一直為中共津津樂道。在現實中,做任何事情,成也好,敗也好,都可以已「中國特色」來解釋。哪怕政府幹出任何違法亂紀的事都不要緊,都可以用「中國特色」來證明其「合法性」。比如中國是《世界人權宣言》的簽署者,但沒有一天不在干破壞人權的事,而且越來越甚,甚至連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都被關在監獄裡面,對這種為全世界文明社會都不能容忍的行為,中共也是以「中國特色」和「中國國情的需要」來欺騙世人。
其實「中國特色」是一個偽命題,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因為每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都有其特色,幾乎沒有兩個國家是相同的。英國與美國不同,日本與德國不同。同時,人類社會的發展又有其共同規律。以「某國特色」為理由解釋政府的違法行為純屬強盜邏輯。我們從沒有聽說過以「美國特色」、「英國特色」,也沒有聽說過以」日本特色」、「法國特色」來解釋這些國家的政府違法行為。即使駱家輝在輸出什麼價值觀念,他言行也只能證明他在弘揚普世價值觀,是全球可以接受和認同的,談不上以「美國特色」對「優越的中國特色」的挑戰。所以「中國特色」是中共架在人民頭上的一把血淋淋的屠刀。
「中國特色」一詞起源於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分析「中國特色」命題的虛偽還得從中共建國後的經濟史來看。中國後三十年和前三十年有明顯區別,經濟總量GDP從第八位上升到第二位,但人均產值卻從第八十二位退居第一百二十八位,貧富差距在今天已是世界第一。當提到GDP總量時,中國當局總是笑容滿面地宣傳這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理論的偉大成就,是黨的「英明領導」的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創造了經濟起飛的」奇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特色「。其實,這是中國14億人將原來被壓抑的積極性釋放出一部分而產生出來的成果,擁有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國GDP總量即使居世界第一也算不上奇蹟和特色,如果稱之為「奇蹟」或「起飛」,也不是中國所特有,算不上中國特色,許多後發國家在某個發展階段都有這已現象,這是遵循常規的結果。「中國特色」論一貫看不到現實問題。我們對中國現實情況做出評估的同時,也應有全面的看法。在「形勢大好」下,在GDP告訴增長的同時,各種弊病也迅速滋生,腐敗已瀰漫到各個領域。
「中國特色」製造出來的「奇蹟」一直是中共歌頌鄧式「改革成功」的讚美詞。但是透過所謂的「奇蹟」,我們不難發現存在許多嚴重問題,改革很不到位,很大程度上是掌握權勢的人革了窮人的命,權貴集團革了弱勢群體的命。在今天由於財力日益集中化,家族集團操縱國家經濟命脈,市場的弱化,經濟低層人數急劇擴大,人們越來越懷疑改革的成功性。即使肯定改革有一定成功性,那麼進一步改革的方向是什麼?這些弊端是改革和市場之過,還是改革不到位之過?政府應該繼續推出市場還是進一步容忍家族集團對國家經濟的干預?是「國進民進」還是限制國家壟斷資本,給民營企業以公平競爭的環境,給公民以更多自由發展空間?總之,是需要退守還是做進一步改變?
對最近三十年的中國變化,外國人有各種評論,並非都是讚揚。最極端的有「中國崩潰論」,還有相當多平實而深刻的分析批評,但官方選擇性的宣揚往往給人以一邊倒的錯覺。
當然,肯定「中國特色」論的的確在國際上也是有的。這就要研究一下,「客之美我者」所為何來?一般說來,發達國家的競爭意識很強,他們的思維習慣是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長,國難時期尤其如此。例如「一戰」後歐洲遭受巨大破壞,就有斯賓格勒名著《西方的沒落》出現;上世紀50年代蘇聯衛星率先上天,引起美國一片恐慌,「導彈差距」之說盛行,激勵美國加緊發展航天事業;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經濟上升,特別是外貿競爭力驕人,「美國衰落論」流行一時。此說最早起自長年在美國執教的英國教授保羅.肯尼迪名著《大國的興衰》,而最有危機感的是美國人自己。一時間研究日本優越性之著作成為顯學,其中突出的有著名東亞學家傅高義的暢銷書《日本第一》。事實證明,「西方」既沒有在「一戰」後沒落,美國實力也從未落後於蘇聯或日本。現在中國「崛起」之勢令外界矚目,而又適逢美歐經濟危機,尤其是美國特別在意自己的「唯一超級大國」地位,感到被挑戰甚至威脅,於是誇大中國力量,以激勵本國人。歐巴馬對美國教育不滿,大講中國教育如何優越,不久就要超過美國云云,不知家有在校學生的中國家長們有幾人相信?歐巴馬是一位對美國人們負責任的總統,針對美國問題,他不是迴避,更不用「美國特色」來搪塞和糊弄美國民眾,而是實實在在地承認現存的問題,激勵民眾和政府共同努力去克服。再者,外國人只重視中國當前經濟總量和競爭力,而不會真正關心全體中國人的禍福,對中國的民間疾苦也無切膚之痛。
一位中國經濟學者與一位大力推崇中國快速發展的美國學者有過這樣一段對話:中國學者:「你不能只看東部沿海的發達地區和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不要忘了,中國還有經濟落後的西部廣大地區和上億的貧困人口。」美國學者:「這是你們的問題,與我們無關。東部發達地區3000萬至5000萬人口就已經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這部分快速發展的實力已足以造成我們不能忽視的競爭力量。」站在外人的角度,他這樣考慮問題無可厚非。但我們自己呢?能置13億人的福祉和長遠的民族前途於不顧?即使單純談GDP,外人重視的是總量,而我們必須考慮人均水平。
「中國特色」論習慣迴避問題。當問及為什麼中國人均產值後退這麼大,貧富差距如此劇烈時,當局就不再說是黨的英明領導和建設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特色成就,而是解釋由於中國具有人口多,底子薄,資源貧乏,地區發展不平衡的中國特色造成的,反正好壞都是「中國特色」的原因。試問有哪一個國家沒有困難?人均產值後退與一個國家的固有的條件是沒有關係的,同樣地條件,為什麼人均產值排位在過去比現在還居前?至於貧富差距急劇擴大是人口多、底子薄、資源貧乏、地區發展不平衡造成的更是無稽之談。
同樣是華人,同樣是官員,駱家輝作為華裔美國官員與中國官員相比,他散發出的人格魅力令中國百姓為之一振,相比之下,「中國特色」的官員們顯得多麼猥瑣。居住在中國的華人和居住在國外的華人應該擁有相同的「華人特色」,駱家輝的品德如此高尚,如此務實、真誠、簡樸;中國官員的品德如此低劣,如此空乏、虛偽、奢侈。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距?道理很簡單,只能從政治制度和政治環境方面找原因,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 關鍵字搜索:
-
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