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並非最好的關羽何以成了「武聖」(組圖)


關羽馬到成功

中國古代名將成千上萬,關羽作為一個兵敗身死的武將最後卻被尊為「武聖」,靠的不是「武功」,而是「文治」,是其自身體現出的「仁義禮智信」等傳統美德。從武將、忠臣、義士、財神到「關聖帝君」,關羽的文化符號逐漸升級,遵循著「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神化軌跡。自三國時代起,官方的宣揚與民間的崇拜使「關公」成為歷代文人創作的最佳原型,千秋萬代履行著中華民族道德先驅與文化榜樣的職責。

歷史上關羽文字記載不多,《三國誌》曾評「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後世流傳無數經典戰役,包括「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等等,實際上其中大部分是《三國演義》「移花接木」或虛構而來。民間也認為「呂布、馬超、典韋」武藝都在關羽之上,後世以其為武將標誌,主要是因為書中把他描繪為文武兼備,是少數能獨自鎮守一方的大將。劉備稱漢中王時,拜關羽為前將軍,總領荊州;關羽死後,由後主劉禪追諡「壯繆侯」。

除了武功,關羽為後世稱頌的,便是他對劉備的忠誠。從桃園結義開始,對劉備不離不棄,《三國誌·蜀書·關羽傳》稱之為「隨其週旋,不避艱險」。其中「屯土山約三事」「挂印封金」護送嫂子「千里走單騎」直至最後敗走麥城寧死不降吳都體現了為人臣的忠心耿耿。實際上,關羽身份被抬高與歷朝歷代統治者對其「忠誠」的推崇有關,歷代君王都會賜關羽封號,藉此宣揚忠君思想,有益於對下屬乃至百姓的統治。

忠臣之外,關羽更為普通人敬仰的是超越政治的「講義氣」。曹操曾讚「雲長真義士也!」,他用盡金銀女色爵位均不能打動關羽「降曹」,關羽曾嘆道:「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如此做法使曹操不但沒有怨恨關羽,反而認為其有仁有義,更加器重他。此後,關羽為曹操斬顏良誅文丑,最終還在華容道冒違軍令狀殺頭之罪,放走曹操,有恩必報的態度使其忠義形象深入民心,其「義舉」也恰好符合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的信條。

       

河南許昌關羽石雕

人們喜歡以高大的雕像歌頌英雄,在河南許昌,就坐落著一尊全球最大的關羽石雕塑像,該塑像高26米,重量超過3000噸。而在去年,中央美院學生畢橫在京展示他的畢業作,以卡車部件拼湊出9.7米高的關公像。這兩尊傳統和後現代雕塑的碰撞,凸顯大眾無論在任何時代都不缺少對英雄的敬仰。

關羽的形象經過文藝作品與統治階級的一步步「加工」,逐漸成為仁義智勇禮信的化身,「關帝廟」自宋代開始在民間日趨增多,因民間流傳關公保佑衛盡忠盡義之人,而這樣的信條在任何文化中都是人們必備的美德,所以儒釋道等宗教均將其作為神靈供奉,沒有信仰衝突,關公的形象更加顯赫。除了原先供奉關公的軍人、武師外,其他不相干的行業也推崇關羽。其中,商人以拜關羽像昭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遵義守信不背叛承諾。此外,據稱關公像朝向大門,既可招財進屋,又可鎮守門戶,阻擋外邪。日久經後人神化,漸有「武財神」之名(歷史上有武財神趙公明關雲長,文財神范蠡比干)。關羽在成為「財神」前,更傾向於是統治階級、軍人好漢、知識份子崇拜的對象,在其宗教化與財神化後,才更貼近普通百姓,歷久不衰。

綜合以上身份,關羽文化符號的演變遵循著「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過程,經歷代朝廷褒封,至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明神宗封其為「單刀伏魔、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正式成為「關聖帝君」。清朝,光緒皇帝奉其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威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宣德關聖大帝」,成為與「文聖」孔子齊名的「武聖」。統治階級如此推崇,民間關帝廟愈加興盛,至今兩岸三地,海外華僑,整個東南亞乃至西方國家均存在對關公的膜拜。關羽因凝聚著勇、忠、仁、義、禮、智、信等倫理美德,儼然成為了最重要的中華文化符號。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德威克曾表示,「我尊敬這位大神,他的仁、義、智、勇直到現在仍有意義,仁就是愛心,義就是信譽,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難。如果人人都像關公一樣,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本文留言

作者郭延冰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