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借貸危機解套再貸6百億?專家反對(圖)

【看中國記者張佑宇綜合報導】溫州中小企業倒閉潮越演越烈。日前有媒體報導,9月底,溫州市政府向浙江省政府提交有關金融穩定再貸款請示,計畫向人民銀行申請再貸款600億元。對此,許多專家表示反對意見。分析指出,政府的「掠奪之手」才是問題所在,而更根本問題在體制本身。

多米諾效應 資金鏈危機越演越烈

據《瀟湘晨報》報導,此次溫州「跑路」的企業老闆涉及的資金大都達到幾千萬、數億元的規模,有的規模甚至在10億元以上,而這背後都牽扯到利息高昂的「民間借貸」。

與此同時,由於企業間在借貸時往往相互擔保,一家發生破產倒閉勢必危及互保企業,所謂「一倒一大片」,形成多米諾效應。溫州市信用擔保行業協會會長郭炳鈔說,目前溫州經濟遭遇的資金鏈危機「形勢非常嚴峻」。

據龍灣區法院最新統計,9月份已有190起高利貸案件、近3億元標的額,而去年全年該院查處高利貸立案標的總額也只有3.6億元。

事件引起中央關注。國慶期間,溫家寶總理帶領央行、財政部、銀監會等部門負責人,到浙江調研經濟問題,要求1個月內穩定溫州中小企業局勢,整頓金融秩序。

溫州政府計畫再貸款600億元 專家反對

10月9日,有媒體報導稱,「9月底,溫州市政府向浙江省政府提交《關於要求申請金融穩定再貸款的請示》,由省政府出面,向人民銀行申請金融穩定再貸款600億元,期限1年,專門用於支持溫州銀行機構增加對困難企業的融資規模,防止發生系統性風險,維護地方金融穩定。」

昨天溫州市金融辦工作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9月底時確實看到有一個600億元再貸款的請示初稿,但尚未見批文下來。中國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相關人員則表示,內部曾經口頭上討論過,但尚無實際動作。

對於溫州市政府計畫再貸款600億元一事,許多專家表示反對意見。

專家們指出,出資救市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反成為高利貸抽身的救命稻草。同時,政府是否有權用納稅人的錢為問題買單也值得商榷。而最根本問題,在於體制本身。

著名經濟學家馬光遠認為「沒有任何風險比金融業不開放更大」,要化解民間借貸的風險,必須放開民間金融,打破主流金融機構的壟斷。

溫州當地一位擔保業人士懷疑,「相關部門連從銀行流出的進入高利貸市場上的資金都難以監管,如何監管這些資金來源多樣、流向複雜且灰暗的高利貸鏈條?」

廣東金融學院中國金融轉型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陸磊表示,政府及相關部門根本不應該參與監管高利貸。任何監管都會產生費用,納稅人沒有義務為這些炒錢的高利貸主買單。

政府的「掠奪之手」是問題根本

財經網刊登中國企聯經濟學博士馮立果文章評論指,這是一場比2008年還要嚴重的中小企業危機,而政府這隻掠奪之手,正是溫州模式走向衰落的直接力量。

文章說,進入本世紀以來,溫州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轉型,即企業家不再專注於實業,有的甚至不再做實業,而是轉向了虛擬經濟部門,包括炒房產、炒農產品、做PE。而造成這種轉變的重要原因,是因為「中國製造業的營商環境太差了,利潤太薄了,做實業太難了。」這導致企業主轉向投機炒作的泡沫式經濟。

現在一方面是溫州中小企業很「差錢」,融資難,另一方面卻是溫州商業銀行存款達到7000多億元,週轉於各地房地產市場、農產品市場、收藏品市場、PE市場的流動資金更數不勝數,充分說明溫州龐大的資本沒有投資出路,只能「流竄」於各種投資品市場。但溫州資本不是不想轉型升級、不想投資,但體制障礙總是無法踰越。所謂玻璃門、彈簧門都是假象,真相只有一個就是壟斷門。

馮立果最後評論指,我國是逆世界潮流而動的「官辦經濟」,而非「民辦經濟」。政府制定了高昂的稅負,使中小企業尤其製造業企業負擔沈重;也製造了掠奪性的「官辦商業銀行體系」,將實業部門創造的利潤源源不斷地掠奪進政府的腰包;製造了壟斷性的國有企業部門,控制著中國的錢流(商業銀行)、物流(民航、鐵路、航運)、能源流(石油、煤炭、電力)、信息流(電信、郵政),佔據在民營企業的產業鏈上游,源源不斷地吸取民營企業創造的財富;更不用說民營企業所遭受的「吃拿卡要」等無處不在的腐敗行為。因此毫無疑問,這隻「看得見的手」是一隻掠奪之手,它是溫州模式走向衰落的直接力量。

現任溫州市經濟學會會長馬津龍表示,目前的政府干預更可能是緊急情況下的一種臨時性措施,要長期性根本地解決困境,還要期待更多政策和體制上的突破和改變。

《看中國》近來多次報導分析此倒閉潮造成的危機風險。專家指出,從民間借貸著手不是治本方法,只能從解決整個機制著手。中共一黨專制政府下所產生的諸如「三公費用」、「土地財政」等體制怪獸,是問題的毒瘤所在,不破除這個體制,一切問題無從談起。

本文留言

作者張佑宇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