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是國家喜慶之事(圖)


2007臺灣雙十國慶‧大稻埕煙火(看中國配圖/網路圖片)

慶」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晉文學家陸機的《五等諸侯論》:「尋斧始於所庇,制國昧於弱下,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共害。」不過彼時的「國慶」並非此時的「國慶」,其意義大相庭徑。在《五等諸侯論》中,「國慶」是指國家喜慶之事,主要包括歷代帝王登基的日子和誕辰日,而並非國家建立的日子。

縱觀我國的傳統節日,多為時令節,像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冬至節等,紀念人物和大事件的節日很少。翻閱《周禮》、《儀禮》和《禮記》等記錄禮儀的書籍,也沒有發現關於國慶和生日禮的記載。原來,魏晉南北朝以前,古人都不太重視紀念日,也沒有過生日的概念。

魏晉之後,人們漸漸有了過生日的習慣。《顏氏家訓·風操篇》中載:「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自茲已後,二親若在,每至此日,嘗有酒食之事耳。無教之徒,雖已孤露,其日皆為供頓,酣暢聲樂,不知有所感傷。」生日這天,要為孩子置辦一身新衣,要做上一桌豐盛的酒菜,大吃一頓,以示慶賀。

到了唐朝,李隆基把自己的生日作為國家的法定節假日,名為「千秋節」。這一天,皇帝大赦天下,普天同慶,王宮貴族歡聚一堂,黎民百姓把酒言歡,場面好不熱鬧,人們好不快活,有點類似於現在的國慶節,不過主題仍然是圍繞皇帝的生日展開。從那以後,歷代皇帝爭先效仿,都將自己的生日定為法定節假日,而民間也大行賀壽之風。

估計是受生日的影響,也抑或是受西方一些紀念日的影響,到了民國時期便出現了「雙十節」,即「國慶節」,主要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和民國成立。「雙十節」期間,全國各地都要舉行盛大的慶典和集會。

如今的國慶,是國家的生日,老百姓的節日,一個有著重要意義的紀念日。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