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唐玄奘西天取「經」
說到唐玄奘,人們多會想起《西遊記》中那位肉眼凡胎,人妖難辨的懦弱和尚唐僧的形象。而研究文史的一些學者們對唐玄奘的印度西天取經卻多有把事實說清的願望。
可是家喻戶曉的唐僧形象在人們心中的留存卻遠遠超過對歷史人物正確與否評判的必要。明朝作家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又被後人堪稱世界文學瑰寶,四大名著之一。這些狀況自然的帶著我們去思考一個問題,這樣一個歷史人物在文史中是截然相反的記述,到底是為什麼呢 ?常言道: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歷史上對某個知名人物形象以這樣的形式強烈淡化並不多見,因此一定有他的內在因由。讓我們站在歷史的舞台上,打開不同的時空一探究竟。
從佛教的演變看出端倪:
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七七四十九天開功開悟,徹悟了他那個境界的法理,後來根據當時人們的接受能力傳出了羅漢法。那是釋迦牟尼佛在無邊宇宙大法中證悟出了這部分法理, 拿出來傳度於人。
當年跟隨釋迦牟尼佛修行的弟子一天只做三件事:聽釋迦牟尼佛講法,打坐實修和捧著缽化緣。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沒有佛經,只有戒律。他圓寂後不久,他的弟子就開始根據自己的理解解釋釋迦牟尼佛講過的話,改動了佛陀當時傳的法,最後有弟子根據釋迦牟尼佛對上部座弟子講的一些高層次的理創立了大乘佛教,與釋迦牟尼在世時傳出的法面目全非了。五百年後人們才系統整理出現在的經書。五百年後正處於漢朝。相隔幾百年,可想而知佛經中記述的有多少是釋迦牟尼佛當時傳的真言。
唐玄奘就是在佛教這樣演變的背景下,於貞觀三年(627)去印度取經,實際上取的是改良後的大乘佛教。所謂改良,也就是說是那些在修行過程中的和尚在他的那個境界中知道了一些理去寫出一些自己參悟的東西,也參雜在五百年以後系統整理出來的釋迦牟尼佛的經書中,那已經不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傳法時講的真正的法理了。
史書上記載的唐玄奘是什麼樣的僧人呢?幾乎所有的記述中都是這樣稱讚他的「取經和譯經無疑對大乘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還有這樣的記述:
「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
這些表明,當時唐玄奘以鑽研佛教教義為主,以掌握佛經的多少來衡量修行的標準了,後來佛教的僧人也多在這方面下功夫。
有研究佛教的人看到了這樣一個現象,得出了一些結論。一位前駐印度的文化參贊在撰文中引述被譽為國學大師、專門研究、通曉各種與古代梵語等稀有語言其在遠古時被用來記述經書的語言為權威的翻譯家季羨林先生曾經在《佛教十五題》一書《倒流》一文中寫道:「如果我們客觀地深刻地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說佛教是無神論,在某種意義上是正確的。我們不妨 粗略地將佛教分為兩個層次:高和低。低層次的佛教燒香拜佛,……高層次的佛教信徒,雖也難免晨鐘暮鼓,燒香禮拜;但是它們的重點是鑽研佛教教義,就像是一 個哲學家鑽研哲學。」
從世人的評論中我們已經看到,今天的佛教,已經不能使人修成佛,僧人的行為已經使對佛有虔誠信仰的人,認為修佛只是研究佛學,撰寫個人對佛經的認識,以掌握經書的多少為標準了。
因而不少學者也認為唐玄奘熱衷於獲取的「真經」不過是當時佛教學者的一些論述,並非佛陀真言。
近代人已經看到了這一點,佛教已經不能使人單純的認為是修佛,而是多以鑽研佛教教義為重點,致使當今的研究者已經認為既然是研究教義那麽與人間的哲學也就沒有太大的差別了。與當年釋迦牟尼佛帶著他的弟子在深山、山洞裡單純的修行、修佛的原始佛教已經滿目全非了。
那麽把這樣的所謂大乘佛教帶到了中土,不能使僧人安心修佛,所有的人都專注於研究教義,使之能夠靠機狡在「辯論」中連連取勝。從修佛的角度看其實是嚴重的亂法行為。當然佛教起源於印度又在印度的消失,我們也不難看出佛教被變異的危害成度。(目前,現在印度的佛教,是後期近幾十年又開始復興的。)
明朝吳承恩的出現:
讓我們跨越時空,看看明朝作家吳承恩是何許人也,為什麼寫出了《西遊記》這樣的曠世名著。
據史料記載,明代作家吳承恩,生於1499年(明弘治8年),逝世於1582年(明萬曆10年),在世81年。
從很多對《西遊記》的評論和分析來看,其實這部小說寫的是一個很生動的修煉的過程。故事中涉及的人物在那樣的修行過程中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完成修成正果。
但是吳承恩怎麼會知道那樣的一個過程而用文字表述出來呢?很多情節很像道出了一些天機,裡面也蘊藏了只有修煉人才能破解的秘密。幾百年來,人們都在津津樂道的研究這部巨著,包括現在的多種版本的電影電視的改編。都能感受到人們對《西遊記》的厚愛、認同以及從中得到靈感和啟發。
那麽吳承恩到底是什麼人呢?歷史上也留下了很多人在研究他的生平,寫作時的境遇狀況,參考了什麼書籍,但是是不是別人這樣做、或者同樣的境遇也能寫出這部巨著呢?答案是否定的。那麽我們怎樣來看待明代出現了這樣一位記述修煉過程的一位作家呢?
我們暫且用另外一件事加以說明和提示:
幾千年來人們看到廟裡擺放的佛像、菩薩像等等那些造像,人們會毫無疑問的認為佛、菩薩就是那樣的形象,這裡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那就是古時候的人很崇拜和敬畏佛、菩薩等神佛。他們做事知道頭上三尺有神靈,因此約束自己盡量的不做壞事,那時的古人普遍的道德在一定的標準成度上,那麽他們又敬佛,做好人,因此神佛就真的會保佑他們,在這樣的人群中也會有石匠,繪畫的人,那麽神佛在顯現天上的真實景象的時候,那些會雕塑和畫畫的人都有一些與別人不同的能力,也就是他們的瞬間記憶非常好,因此就記下了神佛給人展示的真實的景象,這些藝術人就畫出了佛、菩薩、神的真實的形象。給世人留下了人們在人間看到覺者形象的機會。
那麽回到吳承恩寫的小說中來,從記載中我們知道,吳承恩是在71歲時才開始動筆創作《西遊記》。歷時7年才完成了這部巨著,被後人譽為四大名著之一,堪稱世界文學瑰寶。
對於一般人來講,世間的人只能看到和做到他的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再超越自己能力和境界的事情就做不出來了。那麽吳承恩能夠寫出一個修煉過程的故事,並把一些天機蘊藏在故事中,其實他已經是修道之人了,也就是超越了這件事他才能寫出來。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他能夠把整個過程寫出來,也就是他完全掌控了這件事並且游刃有餘的展示出來,那麽他其實已經超越了那個書中寫的內容的境界,才能完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他實際上是一位修道之人,或者說得道之人,也可以說是一位神仙。
歷史記載的道家真人張三豐他留下的太極拳,他真正得道修仙的心法沒有留給後人,但是權法的一招一式卻被人們繼承了下來,雖然不能用它修仙得道,但給後來人們的強身健體留下了方式。
歷史上不乏修大道之人,他們不但修行,而且都有特殊的本事,也就是讓凡人認為神跡的事情。因為他們生活在人世間,因此常人會說這是「一招鮮」,別人比不了。而且很多這樣描寫出世人都看不見的另外空間,也就是另外天國世界的真實情景的,我們又多從古代的文藝作品中才能知道,那麽能寫出這些作品的人,其實都是修道之人。當然我們這裡認定的是能在歷史上留下盛名的那些巨著和作品是神留給人的。
我們明確了吳承恩的身份後,就能搞明白他為什麼在幾百年後的明朝將這個當年在唐朝發生的唐玄奘西天取經之事用現代人認為的神話形式從新詮釋出來了。
唐玄奘的一意孤行:
說到唐玄奘西天取經,就不得不說到當朝皇帝唐太宗。這位偉大的開國皇帝,使唐朝在歷史上留下了大唐盛世的美譽。大唐皇帝到底是誰呢?這個輪迴轉世的天機在修煉界裡都有流傳,在此不詳述。
那麽大唐皇帝對唐玄奘的取經是什麼態度呢?
很多版本的記載中都寫到,唐玄奘曾三番申請「過所」,即通行證,都沒有獲得批准。當時是初唐時期,國家初定,邊界不穩,不允許國人出境。貞觀三年(公元627年),長安遭遇大災,朝廷允許百姓「隨豐就食」,於是唐玄奘沒有得到朝廷的許可混入災民中,到達涼州(今甘肅武威)。他的這一偷渡過境的行為,實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根據當時規定,私度邊關比私度內地關隘懲罰更重。
有這樣的普遍記載:
「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不久,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同年五月創譯《大菩薩藏經》20卷,九月完成。」
「可以說那爛陀寺最盛時期所傳承的佛學精華,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譯傳於中土了。」
從這些民間歷史的記載片斷,我們不難看到,這個完整的、變異的、不被未來佛彌勒佛承認的所謂的大乘佛教就這樣被唐玄奘一意孤行的帶到了中土,其中的密教唐密不被我們漢人所接受,因此在唐代會昌年間給取締了。
可以看到如果佛法的傳出是有上天的旨意和安排的話,就會有覺者、真佛下世,親自傳度佛法真經,而佛法是不能隨意被人改動和左右的。
如果從佛教僧人都知道和等待的未來佛彌勒佛下世傳法度人這個基點來看,當時,大唐建國初期規定的國人不許出國的法規,在冥冥之中起到了救唐玄奘一把的作用,如果他遵紀守法,就不會偷渡國境了,因為一個修行人在人間也要最大限度的遵循人這層法規。那麽也就沒有「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千辛萬苦」去取回變異了的所謂大乘佛教之事了。然而當年的唐玄奘「堅忍不拔」的偷渡出國,在明確大乘佛教是變異了釋迦牟尼佛的原始佛教的背景下再來看唐玄奘取「經」之事,那麽用 「一意孤行」 這個詞就是再恰當不過了。
唐玄奘在經歷了十幾年的「艱辛」 後終於回到了大唐,這時,唐太宗親自接見他,實則再救他一把。因為當時有記載唐太宗規勸其還俗出仕,這樣,唐玄奘取回的那些「真經」,也就不必翻譯成中土人看得懂的文字,那樣也就不會禍亂了釋迦牟尼的法了。但是他仍然一意孤行,「婉言辭謝」了大唐皇帝再次給他的機會-----勸其還俗、不破壞佛法。
那麽這樣的亂法之事,普通世人並不知道,還跟著「道俗奔迎,傾都罷市」,以及「僧人組成了完備的譯場」等等。因此就有了下面要講到的在明朝出現的吳承恩從新用神話演繹這段故事為《西遊記》的這部名著。
吳承恩從新詮釋西天取經:
既然吳承恩是修道得道之人,也就是神在人間。那麽他一定是有使命要完成的。從《西遊記》我們看到了,寫的內容與當年唐玄奘做的事可以說是完全不一樣了。當年他一個人去印度,變成了在《西遊記》中的主角以孫悟空這個人物為重點的師徒四人行。文中一開篇就把孫悟空的來源,和傳授他功夫的師父先行交代出來。這裡面告訴了人們一個更為玄妙的天機,也許以後有揭開這個天機的時機,現在時機未到。
我們知道人要想在人間做成什麼事情,其實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不同的年代,人們都在熱衷的探討著這個問題:唐玄奘為什麼要到印度取經,他取回來的是什麼「真經」?
吳承恩把另外空間也就是天國世界,三界中的事情結合著唐僧的去西天的過程寫出來,其實是為了淡化唐玄奘的取經之事。為什麼要淡化呢?這就聯繫到開始講的佛教的演變,也就是唐玄奘歷盡艱辛取回來的是變異的大乘佛教,是不被釋迦牟尼和未來佛彌勒佛所承認的。
其實佛教中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所傳的是羅漢法,一直遵循著他的教義修的現在被說成是小乘佛教,可那是真正的釋迦牟尼佛傳的原始佛教。而未來佛彌勒佛下世時才傳真法真道的大法。釋迦牟尼跟他的弟子曾經說過只有轉輪聖王下世時,那時的弟子才不用脫離世緣,也就是在家修也能修成。佛教徒也在一直等待著未來佛彌勒佛的下世。
我們看到佛教徒要出家在寺院中才能修行,當然也有少量的居士在家修行,但是它的總形式是在寺廟中,有具體的方丈、住持在管著,才不會出岔。那麽也就是說,能夠不在寺院中,大面積的在家修、在世俗中修的也只有未來佛下世時用更大的大法才能使人修成。
著名文史研究家張傑連先生在論述《彌勒佛和彌賽亞:末劫時期東西方的救世主》一文中道破了未來佛下世度人的一系列相關的真相。
那麽唐玄奘這件事又在歷史上如此的轟動,變異了漢地對佛的信仰,因為中土漢地都在修大乘佛教。因此《西遊記》中就將眾神搬出來從新將這個事件,演繹成現在這個普遍能理解為是修煉的過程、這樣一個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而流芳百世。
我們看到了神佛為了拯救一個生命,動用了整個歷史的舞臺和時空,去循序漸進的給生命機會。我們都在說佛是慈悲的,但是我們有多少人能感受到真正佛恩浩蕩的慈悲呢?!
(看中國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 關鍵字搜索:
-
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