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首例!水星表面乳酪狀窪地(圖)

美國宇航局最新觀測顯示,水星表面驚現大量乳酪狀窪地,這種奇特地質結構在太陽系其它星體還未發現過。


水星表面驚現大量乳酪狀窪地,這種奇特地質結構在太陽系其它星體還未發現過。(NASA)

美國宇航局「信使號」探測器最新高解析度照片顯示水星表面碰撞隕坑存在類似瑞士干乳酪的結構——淺而無邊、不規則外形的窪地。美國馬里蘭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大衛-布賴威特(David Blewett)是該項研究合著作者,他說:「這種乳酪地形普遍存在於水星表面的經度和緯度地區。」

該地形被稱為凹陷窪地,直徑從數十米至數千米之間,是迄今在太陽系觀測到最為奇特的一種地質結構,凹陷窪地位於數萬米以上直徑的碰撞隕坑之中。它們簇狀分布在碰撞隕坑的坑壁和底部,多數凹陷窪地非常平滑、底部平坦,存在較強反射性物質。

布賴威特強調,雖然從地質角度分析水星曾被認為是一顆死亡行星,在過去數十億年裡行星表面很少發生變化。而這些凹陷窪地看上去形成年代並不久遠。我認為近代水星具有顯著的地質活躍性。

太陽風抹殺水星表面礦物質

研究人員認為,凹陷窪地可能形成於水星火山活動時期,在其它行星火山活動可形成像破火山口和通風孔等無邊窪地。研究小組強調,凹陷窪地小於目前已探測到的火山凹坑,它們不太可能經歷過火山地質活動。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該結構顯然是近期形成的,不存在後期隕星碰撞再塑形的跡象。

布賴威特稱,水星表面的凹陷窪地非常類似於火星極地冰帽上出現的凹坑窪地。火星極地窪地形成於乾冰升華過程,伴隨著季節性溫度變化,乾冰直接從固態轉變為氣態,暗示著水星表面或許也存在著類似的升華過程。他說:「然而水星表面分布著固體岩石,而不是冰,應當存在著某種特殊的地質過程,但地質活躍性並不明顯。」

研究人員稱,凹陷窪地可能形成於水星表面硫磺等揮發性物質暴露於太陽風(從太陽表面釋放的帶電粒子流)之下。由於水星並沒有大氣層,太陽釋放的帶電粒子流可直接轟擊水星表面,蒸發易揮發性礦物質。或者太陽灼熱的熱量能夠「沸騰」水星表面礦物質。

布賴威特說:「太陽風微粒可抹殺硫化礦物質,這些硫化物將損失,導致礦物質破壞粉碎。」

水星不是被燒壞的煤渣

目前研究人員並不確定水星岩石的構成成份,雖然信使號探測器的一個探測目標是繪製水星表面成份。

近期另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科學家使用信使號探測器X射線光譜文件名發現水星表面的硫磺含量超過太陽系其它岩石行星。

布賴威物說:「之前的觀點認為水星是一顆燒壞的煤渣,並沒有探測意義,而目前看來這顆水星仍存在著許多未解之謎。」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