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牛津「鍍金」歸來月薪僅1500(圖)
【前言】
眼下,不少家長正忙著張羅孩子出國留學。其中,工薪階層佔不小的比例。
由於目前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不少家長希望孩子學成後能回國工作。相關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海歸人數達50萬,廈門也成為海歸回國發展的熱門城市。
在成功留學後,海歸們能否獲得事業成功?他們的薪酬情況、職業生態如何?找工作是否更有競爭力,到底多久才能收回「留學成本」?本報特推出「廈門海歸就業薪酬調查」專題報導。
記者調查了多位剛留學(微博)歸來的畢業生,結果發現,海歸薪酬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麼高,特別是沒有工作經驗的海歸,工作待遇未必比普通大學生高。
牛津大學訪問學者
月薪1500元
今年25歲的章濤(化名),是土生土長的廈門人。2009年,在國內大學的最後一個學期,章濤被學院選為訪問學者,到英國牛津大學藥理學系做學術交流,每個月還能拿到當地政府500英鎊的生活補貼。在經過7個月的學習後,他回到廈門,在我市一家大型醫院研究所從事科研技術工作。
「每個月的工資是1500元。」章濤告訴記者,很多人都不相信這個數,但由於無法進入醫院的正式編製,他的薪酬和醫院普通文員是一樣的。
「其實,我還是很喜歡這份工作的,它和我的專業很對路,工作的環境以及氛圍也都非常好。」章濤說,惟一讓他比較尷尬的是薪水問題,雖然吃住都在家裡,可以省下一大筆支出,但有時要買一些比較大件的物品,就不得不向父母伸手了。
章濤覺得,還是先把自己熱愛的這份工作好好幹下去,積累經驗,等到將來時機成熟時,再到大學做科研或到生物醫藥公司工作。
海歸求職大軍
英國市場營銷碩士 在廈難找工作
25歲的劉寧寧(化名),是個廈門女孩。大學的前三年都在福州念,第四年到學院的合作校——英國諾丁漢Trent大學讀書。拿到本科學位後,她繼續在Trent大學攻讀市場營銷專業的碩士學位。
劉寧寧說,她是屬於比較節約的人,但本科一年和碩士一年,學費和生活費也花了大約63萬元人民幣。
畢業後,劉寧寧在廈門找了一個月工作,投了五六份簡歷,但都石沉大海。最終,劉寧寧在姑丈的幫助下,找到了一份知名國企的工作,但工作地點在湖南長沙。目前,劉寧寧在長沙工作將近半年時間了,「工作很忙很累,但我還挺喜歡這份工作的,年輕人多磨練一下也不是什麼壞事。」
劉寧寧說,她現在的工資是5000多元,雖然離預期還有距離,但現在只是事業起步階段,錢並不是最重要的。
香港本碩連讀生
當銀行櫃員
今年24歲的莊佳(化名),高考時順利考入香港的一所大學。本科4年後,他選擇繼續留校攻讀心理學碩士。畢業後,他在香港待了將近一年時間,但始終找不到中意的工作,於是想回家鄉廈門尋找機會。
原以為頂著境外本碩學位的光環,到大陸找工作會容易些,沒想到還是碰了壁。一個月裡,莊佳投了5份簡歷,但都杳無音訊。後來,他適當放寬了要求,投了幾家非心理學領域的公司,但同樣沒有任何回音。眼看兒子回家當了兩個月「海帶」,莊爸爸趕緊托關係幫他在一家中資銀行找了份差事。
「我被安排從普通櫃員做起,培訓期間每個月的基本工資在2000元左右,培訓期後算上績效工資和福利,每個月估計能拿四五千元。」莊佳說。
莊佳說,本碩連讀,5年的學費和生活費花了大概60萬元人民幣,現在拿著2000元左右的月薪,心裏多少都有些不甘。「不過,我還是打算先把這份工作做下去,畢竟現在工作不好找啊。」莊佳說,開一家心理諮詢公司,將是他5年內的奮鬥目標。
記者調查發現,如果僅以第一份工作的待遇計算,很多海歸要收回「留學成本」很難。以劉寧寧為例,以每個月工資5000元計算,即便不吃不喝,也要10年半才能收回留學成本。而莊佳,假設他轉正後每個月能拿到4500元,也要至少11年才能賺回留學成本。
【微調查】
年輕海歸平均月薪3800元
近日,記者通過電話、郵件以及面對面採訪等方式,對30位年齡在24歲∼27歲、回國前無工作經驗的海歸進行調查。受訪者在境外的學習時間在7個月至5年不等,留學的國家/地區包括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日本、瑞士、瑞典、香港。
根據調查,這些海歸目前的月薪平均在3800元左右,最低為每月1500元,最高為每月6500元。其中,月薪為4000∼5000元的最多,佔56%;月薪為3000∼4000元的緊隨其後,佔35%;月薪2000元以下的佔6%,月薪6000元以上的佔3%。
從找到工作所花時間的長短以及所獲得薪酬高低來看,室內設計、市場營銷、工程機械這三個專業最吃香。
從調查中記者發現,在出國前就有明確職業規劃的海歸,回國後在擇業上更為主動,職業道路也走得更順暢。受訪者蘇欣(化名),當年出國前就想好了自己的擇業方向,因此在瑞士學習和實習時就有明確的目標,回國後不到兩個星期,就找到了一份酒店管理的工作,而且做得特別順手。
「如果出國前就有明確的方向,並順著它一直走下去,回國後就比較容易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施展拳腳。」蘇欣說。
【專家說】
工作經驗很重要 給海歸成長時間
「想在回國一兩年內就把留學成本撈回來,對沒有工作經驗的年輕海歸來說,是不可能也不實際的。」業內資深人士說。
不過,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海外留學經歷對個人職業發展是非常有用的,特別是外語優勢和國際化視野,會讓海歸今後的薪酬快速上升。」專家說,在去年10月份,他們曾根據6784個海歸樣本,做過一份《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顯示,30%左右的海歸回國後都是從基層做起,他們的優勢往往在工作3—5年後得到體現,一般都能獲得加薪或升職的機會。
專家強調,調查顯示,海歸薪酬高低,與是否有工作經驗有非常重要的關係。「在國內工作過或在國外有工作經驗的海歸,月薪會更高。」專家說。
「家長不要那麼著急,應該給年輕的海歸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陳君南說,更強的適應能力、溝通能力、思辨創新能力以及獨特的國際視野都是多數海歸的優勢,但海歸也可能「水土不服」,也需要時間和機會去證明自己。
高中就出國未必是好選擇
廈大能源研究院的劉運權教授回國之前在美國一家石油公司做生物能源開發,在海外有近17年的工作經歷。他說,目前他在廈大的薪酬遠比不上他在美國的待遇,但因為有一個中國夢,所以他還是毅然舉家來到廈門開始他的科研工作。
劉教授認為,現在很多高中生就出國讀書,其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他認為,年輕人最好讀完大學再去國外讀研究生,至少在國外有三年的工作經驗,再回來才可能被重視。當然,這也不能一概而論,有些孩子適應能力強,而且有遠大的目標,英語水平也不錯,提前出去也未嘗不可。
劉教授說,他身邊就遇到過好幾位小留學生,回國後即成為「海帶」。他們缺乏實際能力,即使有文憑也無法勝任工作。況且,如今海歸有很多都是四五十歲的人,他們當初出國的時候就比現在的小留學生要難,而且在國外有十幾年打拼的經歷。同為海歸,「海帶」們和他們比在職場是沒有競爭優勢的,所以別說薪酬多少,就連找工作也難。
劉教授建議,是否去國外讀書,家長和孩子要有一個全面的考量,盲目跟風只能是害了孩子。
「我覺得孩子太小還是別送出去,回來後再想要適應國內的環境很難。」智聯招聘廈門負責人劉先生也說,「特別是難以適應國內企業的文化和管理制度,還有整個大的國情。」
【企業說】
海歸不是優勢,技術才是飯碗
沒技術+可替代=劣勢
「我們對海歸人員沒有特別的期待。」廈門惟華光能有限公司總經理範斌是從瑞士留學回來的博士,但他表示,在實際工作中,「如果沒有特別才能的話,海歸不一定有優勢。」
他認為,自己回國後直接創業成功,得益於掌握了填補國內空白的關鍵技術。「除非是學很高端的技術,不然留學也沒有多大作用,國內的本科教育又不比國外差。」他說。
「我敢說,許多海歸沒有什麼不可替代性,但對薪資的要求卻比較高,同樣的崗位,他們開口就要5000元,而國內的畢業生往往只要兩三千元就可以了。」他坦言,比起沒有留學背景的人,「他們甚至還有許多劣勢。」
「還是要調整好心態。回到了國內,就要根據國內的情況,一點一滴從基礎做起。」他這樣建議剛回國的留學生們。
能力+責任=價值
「我們採用同樣的薪酬、待遇標準,拿多少錢,要看你有多強的能力,還要看你承擔了多大的責任。」愛芯環保科技(廈門)有限公司總經理鐘喜生說。
據他介紹,公司與廈大合作的一個項目中聘用的都是該校的海歸,「他們的技術開發能力很強。」他沒有透露具體的薪酬待遇,但是他說,「帶著價值回來,價格就會體現這種價值。」
鐘喜生認為,海歸人員的定位要準確,擇業時要「忘掉自己的身份,以滿足公司需求為原則」。
技術+項目=待遇
「他們有良好的學術背景,又是帶著項目進入公司,定位高,貢獻大,待遇當然也要好。」廈門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馬凌燕主任興奮地向記者介紹公司裡的兩位海歸人才。
據瞭解,這兩位海歸是從日本和法國回來的,不僅懂技術,手頭上還有相關研發項目。專家評估後發現,其價值高達幾千萬元,公司自然很歡迎。
她說,除了付給薪酬、解決住房外,「他們是當然的研發一把手」。公司為他們建設了專屬實驗室,還組建了研發團隊,加快技術項目轉化。另外,他們也可以利用本公司的技術平臺申請國家科研經費。
馬凌燕表示,公司是做生物醫藥的,「想要成為這個高科技行業的龍頭,靠的就是技術和項目。」公司期待更多海歸加入,但也希望海歸能多瞭解國家的政策和行業資訊,「這樣才能最快地把技術轉化為成果。」
- 關鍵字搜索:
-
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