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內心深處的「魔鬼交易員」

瑞士銀行日前稱,該行一名駐倫敦的交易員奎庫•阿多博利在未經上級批准的情況下,私自動用銀行自有資金進行交易,造成高達20億美元的損失。

雖然瑞銀並未透露該案的更多細節,但這件事情極有可能和外匯交易有關:9月6日,瑞士央行強力干預匯市,瑞郎對歐元在消息公布後瞬間暴跌近9%;而就在同一天,阿多博利在Facebook上的最後留言只有寥寥數字:「需要一個奇蹟」。

這讓我想到了沃倫•巴菲特說過的一句話:「如果發現自己在洞中,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再挖下去」。我猜,在阿多博利寫下「需要一個奇蹟」的時候,他已經身困洞中,可惜的是,後來的結果表明,他似乎選擇了「再挖下去」。於是,洞越來越大、越來越深,直到被發現並被制止的時候,阿多博利的洞變成了20億美元,奇蹟沒有發生。

不妨看一看近年來著名的「魔鬼交易員」名單:巴林銀行的尼克•裡森、住友商社的濱中泰男、中航油的陳久霖、「國儲銅」事件主角劉其兵、不凋花基金的布萊恩•亨特、法興銀行的傑洛米•蓋維耶爾及此次的奎庫•阿多博利。

很容易就會發現,這些「魔鬼交易員」有幾個相當明顯的群體性特徵:其一,年齡段集中在30歲左右;其二,都是男性,沒有女人;其三,大部分人都是在駐外崗位;其四,都是在高槓桿的金融衍生工具上「翻了船」。也就是說,在我看來,對一名「魔鬼交易員」的經典性描述應該是:一名30歲左右在駐外崗位上交易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的男性交易員。

原因其實簡單:這個年齡段的男人荷爾蒙旺盛,不容易服輸,更「需要一個奇蹟」以證明自己,即使已經發現「身處洞中」,往往也會選擇在同一方向上加大頭寸,試圖借高槓桿工具之威力「扭轉乾坤」,但當洞越挖越大、越挖越深之後,就發覺自己再也跳不出來了。

讀者朋友們,在你的內心深處,也有一個同樣是「魔鬼交易員」的自己嗎?

本文留言

作者周增軍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