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媒體猛批臺灣電影《賽德克巴萊》(組圖)
由廣受歡迎的《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所拍攝的臺灣原住民抗日電影《賽德克巴萊》,正在參加威尼斯影展。不過這部受到臺灣各界關注的電影,卻遭到中國媒體猛烈的批評。
以臺灣在日治時代時發生的霧社事件為主軸,講述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族人對抗日軍的電影《賽德克巴萊》(Seedie Bale),9月1號在威尼斯影展上首映,並角逐影展最高榮耀「金獅獎」,9月4號晚上在臺灣總統府前舉辦導演版本的首映會,總統馬英九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同時出席觀賞。
導演魏德聖籌畫12年,耗費7億新台幣拍攝完成了《賽德克巴萊》這部影片。然而這一部受到矚目的電影,臺灣與中國大陸的媒體卻有兩極的評價。
光從標題上看,就可看出兩岸媒體的不同。臺灣蘋果日報9月2號的標題是「賽德克震撼威尼斯」、「賽德克巴萊威尼斯首映,鼓掌十分鐘」,臺灣中華電視臺的標題則是「賽德克巴萊試片,國際佳評不斷」,臺灣中央社9月4號的標題是「吳宇森:賽德克是臺灣電影驕傲」。
《賽德克巴萊》講述臺灣原住民抗日故事
*中國媒體猛烈批判《賽德克巴萊》*
然而在中國媒體上,卻是另外一回事。環球時報9月2號的標題是「賽德克巴萊遭冷場,嗜殺不能成就一部史詩片」。新浪娛樂網的標題是「賽德克巴萊:華而不實的偽史詩片」。鳳凰網則說「賽德克巴萊威尼斯遇冷,離優秀還有一步之遙」。青年報的標題則是「賽德克巴萊大倒熱灶」。
根據青年報報導,包括新浪、網易、外灘畫報、文匯報等中國媒體記者,在威尼斯看完首映之後,都給出低分,有的甚至給0分,最終《賽德克巴萊》只得到1.2分。不過這部電影的監製吳宇森,則說他會給9分的高分。根據中國時報報導,國際電影雜誌《銀幕》(Screen)給本片4顆星評價,而《泰晤士報》則給予3顆星評價,都算是高分。
而相對於臺灣媒體報導首映之後,掌聲不斷,環球時報則報導:「在放映過程中不斷有記者起身離場,結束時更是只收穫寥寥幾下零星的鼓掌」。鳳凰網則報導:「掌聲稀稀落落,場面冷清」、「戰爭場面堆砌,缺乏深度拖垮影片」。
中國媒體的批評,也引起兩岸網友的筆戰。在新浪論壇上,署名camelo的大陸網友批評「垃圾電影」,有臺灣網友出面為這部電影辯解,則遭網友cyc1210反譏:「這裡被臺巴子入侵了還是怎麼回事?臺灣電影批不得嗎?」
《賽德克巴萊》的監製吳宇森對於中國媒體負面評價的反應是,認為他們對臺灣原住民不熟悉,所以產生誤會。
「中華民國歌聲舞影慶百年電影展」的企劃統籌、在上海戲劇學院任教的陳煒智認為,威尼斯影展上播映的是剪輯後的國際版,而即將在臺灣上映完整版則分成上下兩集,有可能因為剪輯內容的不同,讓媒體在理解上也有所不同。而他認為,如果包括中國媒體在內的觀眾,因為對臺灣原住民不瞭解而對電影產生誤會,那是導演的問題。
他說:「我覺得這是導演的責任。導演今天要講這個故事,他就應該要讓不瞭解這件事情的人看懂。我們今天走進電影院,我們不應該有任何包袱,我們今天付了錢走進電影院,就完全將自己交給這部電影的創作團隊。那今天創作團隊要將一個他們知道,而我們不知道的動人故事,講給我們聽,那創作團隊就有100%的義務,讓我們觀眾充分的欣賞,充分的享受這個錯綜複雜的史詩故事,而不是轉而要求說,你們應該做好功課再走進電影院。」
此外他懷疑,這部電影事前太過高調的宣傳,也可能導致中國大陸媒體的不滿。
中國媒體猛批臺灣電影《賽德克巴萊》
*政治勢力介入藝術:「像被吃豆腐」*
在參加威尼斯影展之前,這部電影已經為兩岸的情勢增添緊張,因為威尼斯影展主辦單位將《賽德克巴萊》出品國掛名為「China, Taiwan」「中國臺灣」。臺灣影片歷年參展皆直接掛上「臺灣」出品,四年前李安導演的《色戒》在威尼斯參展時也曾被改名。今年導致了臺灣外交部出面協調,結果改成「中華臺北」。外交部發言人章計平表示,將繼續協調,希望能將出品國改成「臺灣」或「中華民國」。
《賽德克巴萊》的導演魏德聖則表示,此電影並沒有中國資金,對於影展上被改名一事他認為:「被掛上中國感覺像是被吃豆腐。」但9月3號在接受新浪娛樂訪問時,導演魏德聖說為了爭取在中國大陸放映,與中國電影局溝通之後,將要服從審查,修改電影中血腥片段,不要將漢人描寫的如此軟弱,這樣才能在中國大陸上映。
陳煒智認為,兩岸媒體在報導上的兩極化,也有可能是因為民族意識與政治議題模糊了焦點。他說:「我想,有這件事情在先,之後所有的新聞也好,報導也好,自然而然就蒙上一層,各為其主,或是政治色彩的面紗。」
*兩岸電影接皆脫不掉民族情感*
鳳凰網的報導中說,電影中認為「凡是日本人就可惡,就格殺勿論,陷入了狹隘民族主義表現的泥沼......淪為歷史的記錄,仇恨的輸出。 」並說這部電影繼承了大陸電影的毛病,「將整個民族當成整體來塑造,集體仇恨大於個人生命價值」。
陳煒智分析,近年來的大製作電影,的確有這樣的問題。他分析:「中國大陸這幾年所流行的大片,可能有一些華而不實,大而無當的缺點,或是說他刻意的、著意的強調民族主義,要把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是中華民族,或我們是什麼、什麼族,將這種對立情結挑起。或許我們可以說這件事情,這個思考模式,是當前華人社會,不管是中國大陸也好,是臺灣也好,不可避免的在本土化過程之後,而浮上台面的顯學。」
陳煒智指出,這種民族情感的高漲,從《賽德克巴萊》在臺灣上映時的分級可以看出來。電影當中有著許多血腥場面,更有集體自殺的情節,但臺灣新聞局在邀集學者與社福團體審核之後,因為新聞局「挺國片」的決定,不列限制級,而列為輔導級,只要12歲以上有父母陪同就可以觀賞。
除了威尼斯影展,《賽德克巴萊》也入圍了即將在9月8號開始的加拿大多倫多影展。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