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不淹的神橋(組圖)
盧溝橋

盧溝橋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橋之一,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的盧溝橋(原稱廣利橋),曾是八百年來從西南進出京城的唯一門戶,因跨越盧溝河(現稱永定河)而得名。

兩岸夾十座橋墩而合成的外形,如同彩虹般美麗的盧溝橋全長266.5米,橋身全部採用巨大的白石砌成,整座橋的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橋兩端的橋面承燕翅型,因而正常橋面寬7.6米,而兩端最寬處可達9.5米,這種設計不僅使盧溝橋顯得高大、寬廣、穩重,更有堅固、厚實和穩定的作用。


盧溝橋(網路圖片)

橋身下的橋墩被砌筑為船型,其最前面有被稱為「斬龍劍」的鐵質分水尖,用於抵禦急流和浮游物。

相傳,這異常堅固的鐵質分水尖,是由乾隆皇帝的一把龍泉寶劍所演化。原來,那是發生在乾隆皇帝一次微服私訪中的事情。有一天,乾隆與劉羅鍋二人乘興微服出城,剛走到宛平城西門外,忽聽宛平城上瞭望水情的兵勇高聲報警:「無定河(就是後來的永定河)上游下水了。」

隨著報警宛平城西門馬上被關閉了,城外的盧溝橋上聚集了大批百姓,無法進城躲避,乾隆與劉羅鍋也擠在百姓中。乾隆問邊上的百姓:「官兵為什麼要關閉城門。」

百姓說︰「這是聖旨,發水時一定要關閉城門,不得讓大水淹進北京城。」乾隆本想亮明身份讓士兵打開城門,但被劉羅鍋以怕引起騷亂而勸阻,並說皇帝乃真龍天子,一定能鎮住一條小小的水龍。

劉羅鍋請乾隆舉起上封寶劍「龍泉劍」並高聲對百姓說:「皇帝微服私訪至此,請諸位退至兩邊聽從皇帝調遣共同抵禦洪水。」百姓聽說皇帝在此,一下子就安靜下來並跪倒一片。

乾隆高聲安慰百姓說:「有朕在此,大水不淹盧溝橋。」眾百姓立即高呼萬歲。此時大水離盧溝橋很近,那條鬧水的黑龍聽到乾隆聖旨極為不服,立即越出水面朝著乾隆飛來。

只見乾隆高舉的「龍泉劍」騰空而起,劈面砍向飛過來的黑龍,空中飛舞的黑龍被寶劍劈為兩半掉進河水之中,剎時間無定河的洪水落下去了。

從此,「龍泉劍」便被乾隆永久地留在盧溝橋化成了橋墩前的「斬龍劍」,而盧溝橋再也沒有被大水淹過。

當漫步在那寬大的盧溝橋時,你一定會被橋身兩側的橋欄所吸引,那橋欄是由二百八十一根一米半高的望柱,及其兩側相連的石雕護欄板拼接而成,那望柱柱頭刻有蓮座,座下為荷葉墩。


盧溝橋上的石獅(網路圖片)

而最引人矚目的當屬每根望柱頂端彫刻的石獅,這些有大有小的石獅神態各異、栩栩如生,那大的石獅端坐在望柱頂端,每個大石獅身上則攀附著或藏或露的數個小獅子。由於滿橋皆是,數量眾多,因此民間便有了「盧溝橋的石獅數不清」的歇後語,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之輒不盡」的記載。

1962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做了一次清點,經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共四百八十五個。孰料,在1979年的複查中又多發現了十七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應為五百零二個,誰也說不准今後是否還會有新的發現。


盧溝橋石獅(網路圖片)

那些數不清的石獅子彫刻精美,近代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曾極為生動的描繪:「……有的昂首挺胸,仰望雲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橋南邊東部有一隻石獅,高豎起一隻耳朵,好似在傾聽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真是千姿百態,神情活現。」


盧溝橋石獅(網路圖片)

在盧溝橋的橋東碑亭內,立有清乾隆所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原來,乾隆皇帝曾在秋日的黎明十分路過盧溝橋,此時澗水如練、西山似黛,那一輪斜月即將西沉,月色倒影水中更顯明媚皎潔,得此良辰美景,乾隆皇帝賦詩「半鉤留照三秋淡,一練分波平鏡明」於此,並親題「盧溝曉月」幾個大字。


乾隆題字的〈盧溝曉月碑〉(網路圖片)

其實,「盧溝曉月」自古就是著名的燕京八大景觀之一,每逢八月十五月圓之時,站在盧溝橋上可以欣賞到「一天三月」的曠世奇景。

盧溝橋,不僅以高超的建橋技術和精美的石獅彫刻獨領風韻、譽滿海內,更是一座大水無法淹沒的神橋。

本文留言

作者翔龍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