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難受中國輸出通脹(圖)


香港零售商店
路透社

受中國旅客湧港帶動,香港六月份零售業總銷貨額達313億港元,較去年同期颷升28.8%,但民生食品則出現「價升量跌」的情況,專家指出中國會繼續為香港帶來輸入型通脹,而零售管理協會更指出,通脹已對民生敲響警號。

港府公布數字顯示,香港上半年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同比增長24.4%,總銷貨數量亦已上升19.1%,而六月份的零售業貨值繼續颷升,當中,銷貨量升幅最大的是電器及攝影器材,按年升近八成;其次是雜項耐用消費品,升七成五;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則升四成半。有關物品都是中國旅客喜歡購買的物品。

香港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系副教授李巨威認為,零售業貨額數據升幅驚人,可能因為今年中國內地沒有舉辦奧運及世博等大型活動,於是內地人轉到香港消費有關。他預計,未來半年有關情況仍會為香港帶來輸入型通脹。

零售管理協會更指出,零售貨額上升的,只有旅客喜好的消費品如珠寶首飾或攝影器材等,但最影響民生的食品,在通脹升溫下,市民反而需要減少食用來抗衡,令食品「價升量跌」的情況進一步惡化。例如食品、酒類飲品及菸草銷貨價雖然微升1.8%,但銷售量卻急跌逾一成,其中,魚肉類的銷貨量按年急跌一成半,這些雙位數跌幅罕見。

該會主席麥瑞指出,零售業受惠於中國旅客的豪爽消費,全年零售總銷貨值可能會較去年上升兩成五,升幅為歷來最高。不過,市道看似暢旺,但旺區租金升幅驚人,已穩坐世界最貴租金第二、三位,以中環一間二千呎商鋪為例,月租高達七十萬元,商戶被迫加價彌補成本,但市民整體消費力卻未必同步上升,以致平民享用的快餐業,陷於「加價失客、不加價則入不敷支」的兩難局面。

她續稱,部分非旺區、專做本地人生意的店舖則面臨結業,反映在成本急升、通脹高企下生意難做,憂慮最終有更多商戶無利可圖無奈結業,危及市民的就業機會。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