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移民政策的新動態

美國移民官員最近表示不會遣返正在辦理合法民權訴求的未經註冊移民後,移民權益活動人士作出積極回應。他們認為,政府的這一新舉措有助於保護社會弱勢群體。批評人士則擔心,這個政策有可能助長本來已經非常嚴重的非法移民的勢頭。下面,我們介紹美國移民的一些最新動態。

*正在辦理民權訴求的未經註冊非法移民不遭遣返*

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最近頒布一份備忘錄說,如果沒有特殊情況,遣返正在進行合法努力以保護自身民權的未經註冊移民,是違背該機構政策的。備忘錄還指出,為了使個人舉報犯罪以及謀求保護自身民權的行動不受到阻礙,特此提醒特工人員和律師在就涉及犯罪受害人、犯罪目擊者以及個人合法民權訴求的案件作出羈押和執法的決策時,務必以個案為基礎審慎斟酌。

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的一位發言人表示,該機構正在通過著重打擊對公共安全構成威脅的外籍刑事犯罪份子,來優化有限的資源。據這位發言人介紹,去年,一半多被遣返者是被判刑的罪犯,比前任政府驅逐的犯罪移民增加了百分之七十。

*政府的新政策引發爭議*

「美國移民律師協會」的執行主任戴維·利歐波德在解釋政府的這個政策時指出,由於政府的財力和資源有限,他們在移民執法時必須集中打擊那些對美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的人。

利歐波德說:「移民當局的政策是說,如果某位未經註冊移民是民權侵犯的受害人,而且正在為此辦理民權訴求,那麼,將其遣返就是違反政府政策的,因為有更危險的分子需要被遣返,例如暴力犯罪份子、毒品走私犯、恐怖份子等。因此,政府有智慧地使用其有限的資金和資源,是合乎情理的,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要確保美國國土和邊界的安全。」

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邁克爾·維什尼認為,這個政策如果真正得到實施,最終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我認為,這個舉措若得到實施,不僅會激勵有懼怕心理的人勇於站出來捍衛自己的勞工權利和民權,還會保護敢於這麼做的人們。很多沒有註冊移民都知道美國有最低工資和超時工作的規定。但是,他們擔心,如果自己出面爭取這些權利,就會遭到遣返,因此乾脆不為此而努力。」

但是,首都華盛頓智囊機構「移民研究中心」的執行主任馬克·柯里克里安指出,政府的這個政策不合邏輯,因為它實際上是說非法移民在法庭對他們的合法民權訴求進行裁定期間不會遭到遣返。但是,在法庭尚未作出判決的情況下,政府又如何能確定移民的民權訴求是否合法呢?

柯里克里安認為,政府推出的這個新政策更多是一個政治姿態,目的是要把一個本來應該被遣返的外籍人群列到不被遣返之列。

柯里克里安說:「政府的目標是不遣返任何沒有從事暴力犯罪或毒品走私活動的非法移民。政府明確表示,一個人即使違反了移民法,也不會遭到遣返,只有違反了其它刑法,而且不是一般的刑法,必須是和暴力以及毒品有關的法律,才會被遣返。即使是違反了身份偷竊法或者從事了觸犯聯邦法律的各種嚴重犯罪的非法移民,也都可以免於遣返。」

移民權益活動人士指出,美國國會的政客們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仕途,努力避免在未經註冊移民問題上顯得軟弱無力,導致了移民法改革舉足不前。反對非法移民的人士則批評聯邦政府執法不力,而且缺乏一個統一具有連貫性的移民政策。

在這種情況下,全美各州出現了各自為政的局面。亞利桑那等州實施了嚴厲的打擊非法移民法,允許執法人員盤查和逮捕可疑的非法移民。相反,康涅迪格州和新澤西州一些幾個城市卻開始為包括未經註冊移民在內的社區成員頒發社區身份證。

*移民改革勢在必行*

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邁克爾·維什尼認為指出,大多數美國人對以下移民改革建議有一種共識:「首先,我們應該給未經註冊移民一個得到合法身份的途徑,但這不是說給每個人這個途徑,而且要進行刑事犯罪的背景調查和其它審查。其次,現行體制規定, 申請配偶、兒女和家人來美可能要等很多年,僱主申請僱員來美也要排隊很長時間。因此,我們應該增加未來移民的機會。」

但是,華盛頓智囊機構「移民研究中心」的執行主任馬克·柯里克里安反駁說,一些人士主張的全面移民改革實際上是爭取使讓大多數非法移民的身份合法化或者給予他們大赦。

柯里克里安認為,美國在移民問題上是世界上最慷慨的國家,因為在很多其它國家,移民法的實施是無庸置疑的,而在美國,人們爭論的問題是是否要尊重本國法律並切實加以實施。

柯里克里安說:「美國每年接收一百多萬合法移民,比世界上其它國家加在一起所接收的合法移民還要多。因此,指責美國在移民問題上小氣吝嗇的說法是非常荒唐的。在美國,人們爭論和討論的是要不要尊重我們現有的移民法並加以實施問題 。」

目前,美國移民法在實施上面臨的問題是,雖然聯邦有指導全美的移民法,但是,這部1952年通過的法律在很多人看來已經過時,而且無法滿足新時代的需要。因此,移民法改革勢在必行。在這種情況下,聯邦政府試圖通過頒布一些條例和政策來解決移民法中存在的問題,各州也根據自己的政治立場在具體實施中採取了不同的作法。在2012年大選中,如何處理未經註冊移民問題預計將再次成為選民關注的焦點議題。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