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成部委首次亮出「三公」 質疑者眾

中國將近30個中央部委首次公布了「三公經費」賬目,即公務出國/境、公車購置及運行,以及公務接待費的使用情況。

中國媒體報導,截至上週末,已經公布的「三公」支出合計近95億元,其中約62%用於公車購置和運行,近18%用於出國/境公幹,其餘用於公務接待。

預計本週會有更多部委公布「三公」賬目。

晒賬的仍不多

公開「三公」賬目是今年5月國務院的決定,要求98個中央部委公布各自經費決算結果。

但到7月15日,只有不到30%的部門在自己網站上公布了相關數據。

騰訊網注意到科技部今年4月率先公布2011年「三公」經費預算後,上週又公布了細賬,「較其他部門先行一步」。

不過,儘管「晒賬」時間集中在臨近週末,被評論人士形容為有「技巧」,中國政府部門這一開先河之舉還是引起了不少關注。

有評論指出「晒賬」的時間或許是因為考慮到週末公眾關注程度較低,或許會少「挨罵」。

晒賬時間很「技巧」

但從目前輿論來看,「技巧」的擇時並沒有妨礙觀察人士提出若干質疑,包括詳細程度、可信程度、對確保廉政高效目標的貢獻程度,以及仍有8成部委還在拖拉推諉折射的「政治」問題。

有網民指出,這次近30個部委公布的「三公經費」太粗略,說明不了什麼問題。

比如,公車使用和公款招待是否都符合標準?公費出國考察是否的確是公務旅行?

而更關鍵的是這些數據有沒有辦法核實?

懷疑論者認為,許多人更願意相信有關的小道消息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以往經驗表明「真相往往被小道消息驗證」。

還有評論指出,所謂「三公」經費,就是用於因公出國、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和公務接待的財政撥款開支;向公眾公開這些數據,雖然對「貪腐」有一定威懾力,但作用有限。

比如,有的部委公務出國費用佔「三公」支出總數的約90%,即使這個數據是真實的,即使細賬不公開,人們也會產生疑問,這些花費是否都合理合規?如果被證實不合理,又有什麼機制能夠保證獎懲得當?

在剛剛過去的週末公布各自「三公」經費財政預算的部委還包括國家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交通運輸部、衛生部、水利部、監察部、農業部、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地震局等。

原題目:中國部委首次亮出「三公」經費賬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