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奶牛養殖業陷入危機 奶農含淚殺牛

 2011-07-19 01:4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國家政策規定養一頭牛給補貼一部分費用,但實際上能拿到這筆錢的養殖戶非常少。」不少奶農訴苦說,要麼是遲遲拿不到補貼款,要麼拿到奶農手裡的都比規定的額度少。

而在一些地方,政策的不穩定性也讓養殖戶心裏沒底。「這個領導說要大力扶持奶牛產業,給政策、給資金,大家熱情馬上被調動起來;換了個領導,又說要搞別的產業,政策、資金又沒了,大家就被潑了冷水。」一位養殖場負責人告訴記者,政策變動太大,讓大家心裏沒底,時間長了就不敢輕易涉足這個行業。

養殖奶牛要投入相當的資金,很多奶農當初都是靠貸款發展起來的。但現在,情況出現了變化。「剛開始時有政策性貸款,但現在整個行業都不景氣,貸款很難辦了,要貸款就要抵押,但因為奶牛沒有保險無法抵押。」大荔縣韋林奶牛養殖場負責人黨玉傑告訴記者,養牛場的土地只有使用權,不能抵押;奶牛也因為沒有上保險不能抵押,所以沒法貸款。

黨玉傑建議,如果國家能推動保險公司給奶牛上保險,那麼很多養殖場就可以抵押貸款了,這是解決目前養殖場困境的一個好辦法。

「奶農殺牛的長期影響是不可忽視的。」西安市奶業協會秘書長王偉民認為,短期來看,企業壓低收購價能夠節省成本,但是隨著奶農殺牛現象的蔓延,奶源勢必會越來越少,而供需關係變化必然要體現在價格上。企業為了爭奪奶源,勢必會提高收購價,而這部分成本肯定會被轉移到最終的消費市場上,後果便是奶製品漲價。「個別企業已開始採取‘瘦身戰術’,比如原來一袋奶220毫升,現在可能變成了200毫升,但零售價不變。」王偉民說,這其實就是變相漲價。但如果終端產品不漲價,源頭產品也就無法上調。

「誰現在和我提起養牛,我就上火。」陳會雲(化名)大聲說完這句話,猛地嘬了一口煙,然後將煙頭狠狠地掐滅在煙灰缸裡。

這是7月12日的上午,天氣有些悶熱。陳會雲坐在辦公室裡,情緒有些低沉。他不停地悶著頭抽煙,偶爾隔著門帘瞥一眼辦公樓對面一片空空如也的牛圈,眼睛裡是誰都看得出的無奈。「一個月前這個圈裡還有七八十頭牛呢,現在全賣光了。」

這裡是他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的奶牛養殖場。自七八年前建起這家養牛場後,他的心情從來沒有現在這般糟糕。「好多人都不養奶牛了,賠不起啊。要麼賠錢養,要麼就殺掉賣肉。」

陳會雲的遭遇並非個例。記者調查發現,因為企業壓低奶價,奶牛飼養成本上漲等種種原因,在我省關中一些地方,不少奶農已經無以為繼,要麼將牛賣給養殖場,要麼直接賣給屠宰場殺掉賣肉。

「不少人因為養牛而傾家蕩產,還有自殺的。」陳會雲向記者講了一件最近發生的事情:有個老闆接手了別人的牛場後,自己又投入幾十萬元進行設備改善,「沒想到今年很多奶農都不養牛了,牛場建起來了,卻沒牛可養。」巨額負債讓其不堪重負,最後選擇了喝農藥自殺,幸虧被人發現得早搶救了過來。

這個極端的個例令人心酸,養牛戶的困境可見一斑。「我養了5年牛,最多時有50多頭,現在只剩下了20頭。」咸陽的養牛戶陳富禮告訴記者,他5年裡共賠了三四十萬。」說起奶牛,他就忍不住傷心,「奶牛就是奶農的命根子,不少人殺牛時,都是硬著心腸、含著眼淚去幹的,不到萬不得已,誰願意走這一步啊?」

陳會雲也是直搖頭。去年,在他的養殖場寄養奶牛的奶農還有七八家,每家最少的有四五十頭,最多的將近百頭,「現在就剩一家了,只有40頭牛。」

據他介紹,因為生意不景氣,一些養殖場都倒閉關門了。其中不少牛被直接賣給了屠宰場。「不少牛販子經常來這裡收牛,一個牛販子一年基本能殺1000頭牛。」他說。

像陳會雲一樣,不少奶牛養殖場的規模都在萎縮。「我這個場子規模比以前小了20%左右。」大荔縣韋林奶牛養殖場負責人黨玉傑告訴記者,現在殺牛的奶農確實比較多,已經成了普遍現象,「牛稍微有點病就殺,看病要花錢,成本就高了,還不如殺掉賣肉。」「效益不好,養奶牛不如養肉牛。」據他介紹,很多奶農都在觀望,實力較強的轉而養小牛(剛出生的小母牛),還有的開始養羊。

「現在好多村子都沒有養牛的了,都空了。」西安經開區兄弟良種奶牛購銷處負責人何貴學從事奶牛交易已經10年了,他經常從咸陽地區幾個縣的農村收購奶牛,然後再銷售到全國各地。「現在收牛比以前難多了,養的人越來越少了。」他告訴記者,「幾天前一個農村的朋友告訴我,說他們村子裡的奶牛減少了4/5。」

「很多養不下去的奶農就把牛賣給我們。我們能養的就養,不能養的就直接殺掉。」據他介紹,一年僅從他這裡送到屠宰場的奶牛就有2000頭左右。「屠宰場的生意也不好做了。」咸陽一家屠宰場的負責人劉安告訴記者,以前奶牛有病了,奶農還捨得花錢給看病,看好後繼續產奶。現在乾脆不花這冤枉錢,有病不給看,直接送到屠宰場。但因為養牛的人少了,送到屠宰場的牛自然也比以前大幅度減少。「以前一個月能殺一二百頭奶牛,現在也就幾十頭。」他嘆著氣說。

西安市奶業協會秘書長王偉民介紹說,我省一些縣上半年殺牛數量達到了10%。「殺牛現象目前比較普遍,大家也見怪不怪了。」

「奶農殺牛和乳品企業壓低牛奶收購價有很大關係。」王偉民告訴記者。

據報導,2008年我省共有乳製品企業95家,日處理鮮奶9250噸。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後,按照國家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的要求進行清理整頓,有17家企業被責令關停,每天淘汰產能1050噸。2010年12月底,全省10個市區共有乳品企業78家,日處理鮮奶降到8200噸。今年初,我省整頓乳製品企業,再次關閉數十家企業。截至3月底,我省有41家乳企通過重新核查。

「企業少了很多,但奶源並沒有減少多少。這樣一來,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供過於求,於是一些企業開始聯手壓價。」王偉民說。

「養殖場產奶量不同,收購價也不同。產量大的價格相對高些,產量小的就低些。」黨玉傑給記者算了筆賬,去年收購價是每公斤3.6元,今年降到了3.3元,其中 0.5元給奶站提成,到奶戶手裡就剩下2.8元,「如果飼養得好,一頭牛一年產奶6~7噸,擠奶收入接近2萬元,但刨除成本後,一頭牛一年也就2000多元的純利,就這還不算養牛戶的人工投入。真不如出去打工掙錢多。」他說。

而陳會雲的養殖場交奶的價格也一樣,「我這個養殖場小區每天產奶3噸多,僅奶價降低,每天大概就損失1800塊錢左右。」他說,「現在企業對收奶的標準要求很高。奶要是不達標,企業要扣錢的。僅菌落總數這一項不達標,每個月就要扣四五千元。」

「奶農現在完全處於劣勢。」陳富禮也是感慨萬分,「養得好的還能有一點薄利,養得不好的就虧得多了。很多奶農得不償失,乾脆就不養了。」

一方面是企業壓低牛奶收購價,另一方面是養牛成本的不斷提高。兩頭擠壓,使得奶農的生存空間越來越逼仄。「飼料是最大的成本,玉米去年八九毛錢一斤,現在漲到了一塊一。一頭牛一天的飼料大概40-50塊錢。」陳會雲告訴記者。

黨玉傑也掰著指頭算了筆賬:一袋飼料現在已經從84元漲到96元,一頭牛4天吃一袋,一年下來大概要80袋,養牛僅這筆投入大概就要比過去多1000元。 「一頭牛一次性要儲存3000元左右的飼草,100多頭牛就要一次性花40萬元左右,一般人根本投資不起。」他說。如果飼養條件、技術過硬,一頭牛可以養 5-8年,但現在很多人其實達不到這個條件。他給記者舉了個例子:附近一個奶站有幾個南方人養了15頭牛,但其中就有7頭因無法產奶被淘汰,僅剩下8頭牛,「這麼養下去不虧才怪呢。」

成本上漲,進一步壓縮了奶農的盈利空間。「買一頭牛犢大概三四千元,每天飼養成本按40元算,一年下來就是一萬四五,這兩項加起來,成本大概是一萬八九。」陳富禮告訴記者,「一頭牛平均一年能擠奶6噸左右,按到奶農手裡的收購價每公斤兩塊八計算,大概能收入2 萬左右,減去成本,一頭牛每年也就能掙一兩千元。」「這還算是養得好的。」陳會雲說,如果養得不好,牛生病了不但要花錢,而且影響產奶量,這樣算下來,想不虧損都難。「越是虧損,奶農越不敢投入,牛有病了不給看,飼料不敢餵太好的,價格太高,越是這樣,產奶量就越低,虧損就越大。簡直成了惡性循環。」王偉民說。

越養越虧,於是很多奶農選擇了把奶牛當肉牛賣給屠宰場。「現在一頭成年牛市場售價大概是9000-10000元,擠一年奶,好的能純收入2000元。要是賣給屠宰場,如果一頭牛體重500公斤,按市場收購價每公斤25元計算,能賣12500元,能掙3000元左右。你說說,哪個划算?」陳會雲反問記者,「照這麼下去,誰還養奶牛?」「套牢了,這輩子的積蓄全砸進去了。」陳會雲哀嘆一聲,「要不是因為這些固定資產投入了幾百萬,我早轉行不幹了。」

何貴學曾在一家國營養殖場工作過幾十年,對這個行業的現狀深有體會。「都說這是個好行業、朝陽產業,但只怕很多奶農都等不到黎明瞭。」他臉色凝重,一聲嘆息……

来源:華商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