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是聯結天界和凡間的橋樑(組圖)
中國古代文化是修煉文化

中國古代文化是神傳文化,儒釋道精神蘊涵其中,有著高深的智慧和內涵。

一、陰陽五行天人感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陰陽五行,相生相剋,構成宇宙萬事萬物。

世間任何事物,在宇宙空間中都有相對應的物質。五行在天上對應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在人就是仁、義、禮、智、信五種德性,這五類物質在天、地、人之間形成串聯,如果天上的木星發生了變化,地上的木類和人的仁心都隨之產生變異。

古代就是以這種天、地、人三界相互影響和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來推算人的命運的。調陰陽、順四時、序五行,敬天知命,重德行善,方能平安吉祥。

「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易·乾卦·文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樂記·樂論篇》)。

人與自然融合相親,天人合一,天人感應,這世界是全息的。

二、中國古代文化是修煉文化

神傳文化是聯結天界和凡間的橋樑。人類純正的文化藝術,是上界精神的形式體現。沒有佛道神的牽引,缺乏與上界溝通,沒有從上到下的貫通的精神,就不能表達更高更深的內涵。被低靈爛鬼附體,作品魅惑邪氣,害人不淺。

恭敬,端正,心平氣和,把自己的心全然安定下來,心無旁騖,不疾不徐,泰然自若,全身的精氣神是調和的,和宇宙中的太和之氣相通。與神合靈,與道合妙。

這和修煉何其相似?!一直覺得中國古代文化是修煉文化。以古代文人的琴棋書畫來說,是閑情逸致,更是修身養性。造詣深者可達到相當高的境界。

1、琴

中國古代推崇正音雅樂,以「清幽平淡」為上,不以繁聲熱鬧為趨。琴瑟、簫笛、胡琴,都音色柔和,恬淡而音韻綿長。

如此幽婉清雅的音樂背後是豐厚的文化底蘊。

儒家注重社會倫理的「教化」,推崇中和之美,平穩節制、含蓄淡雅,排斥媚惑喧鬧的溺音淫樂。

道家倡導自然、清靜、無為、柔弱、和諧。老子說:「大音希聲,」正聲應「簡靜」,靜才會有空靈渺遠的空間感,與萬物合一的心靈體驗。莊子提出「平易恬淡」為人生理想。「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文人逸士,以琴會友,覓知音,不競不求,不炫技,不賣弄,遠離名利紛擾,清修自娛。

對琴藝的體悟之深,要求之高,令人嘆服。

「身手皆靜方能與妙道相融,與神靈相通。」「故清者,大雅之原本。……兩手如鸞鳳和鳴,不染纖毫濁氣……必以貞靜宏遠為度……從容婉轉。」

「神閑氣靜,雪其躁氣,釋其競心,指下掃盡炎囂,弦上恰存貞潔。」「心骨俱冷,體氣欲仙。」「專精注神,感動鬼神。」這簡直是修煉的境界。

2、棋

「古松流水間,唯聞棋聲」,「閑敲棋子落燈花」「勝固欣然,敗亦可喜」,古人弈棋的樂趣可見一斑。閑暇時,下棋交友,益智增慧。

下棋講究棋品。弈棋情狀種種,往往表現出棋手的性格修養。宋大臣潘慎修以孔孟之道比喻圍棋,曰:「棋之道在乎恬默,而取捨為急。仁則能全,義則能守,禮則能變,智則能兼,信則能克。君子知斯五者,庶幾可以言棋矣。」梁武帝善弈棋,著書寫的多是經驗之談。「若局勢已勝不宜過輕,禍起於所忽,功墜於垂成。」

棋盤雖小,卻玄妙多變,見仁見智。如:天地陰陽,王政、兵法韜略等等。棋局如戰場,黑白雙方運兵佈陣,攻佔御守,鬥智比勇。東漢文士應瑒說:「博弈之道,貴乎嚴謹。」既要有出世之大略,又要有入世之細謀。

歷史上,儒釋道代表人物及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數學家、哲學家等都對圍棋頌揚備至,認為從中收益匪淺。


唐太宗

3、書

書法是中國古代極為普及的、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習書法能調神修心、健康長壽。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書法家大都是壽星,唐代寫《九成宮》的歐陽詢,活了85歲;寫《夫子廟堂碑》的虞世南,活了89歲。當代書法家上海的蘇局仙、北京的孫墨佛都年逾百歲。

唐太宗在《論筆訣》中說:「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妙……」歐陽詢也講練書法時要「澄神定慮,端己正容。」必須排除雜念、榮辱皆忘、全神貫注,達到入靜專一的狀態。然後,意在筆先,靈活自如地運動手、腕、肘、臂,調動全身的氣力,通過筆端,有機地輸送到字的點、橫、豎、撇、捺和字裡行間的布局之中,即所謂「以通身之氣之功之力而用之」,促進血液循環,使人精力充沛,這又與氣功不謀而合。

周星蓮《臨池管見》指出:「靜坐作楷書數十字或數百字,便覺煩躁俱平。」故正書居靜以治動,說明練楷書能養氣安神,消除煩躁。而隸書因其書法沉穩秀拔,如林泉般清幽爽神,使頭痛、失眠的人氣血平和,情志自調。書法家長壽的原因就在此中吧?!

雖然字的造形是在紙上,但它的神情意趣,卻在紙墨之外,自然環境中的一切動態自有相契合之處。誠如老子的「道法自然」。釋家所謂「一沙一世界,一葉一春秋。」天文地文人文,像中有道。

王羲之觀鵝掌撥水而得筆法,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得草書之法,黃庭堅觀樵夫蕩槳而得筆勢……書法家懸腕運筆,掌虛指實,快而不急,慢而不滯。捕捉到「鸞舞」之姿,「龍騰」之態,可達渾然忘我的天人合一狀態。

古代書論普遍關注品德與書法的關係,即有「書如其人」之說。清代的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寫道:「書學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

唐太宗李世民酷愛書法藝術重視培養書法人才,發掘整理了魏晉遺墨確立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為唐代的書法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唐太宗在書論上也有獨特見解,強調書的「筋骨」和「神氣」,還主張書法要有「沖和之氣」。「中則正。正者,沖和之謂也。」「用鋒芒不如沖和之氣,自然手腕輕虛,則鋒含沉靜。」太宗親自撰寫《王羲之傳論》,書寫了不朽佳作《溫泉銘》。遒勁雄健,雍容和雅,朗潤俊逸,通篇洋溢出一種英武豪放又聖明高超的氣概。

4、畫

文人畫講究全面的文化修養,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必須詩、書、畫、印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學問、思想缺一不可。在題材上多為山水、花鳥以及梅蘭竹菊一類,象徵淡泊寧靜的隱逸生活,純正敦厚的君子之風,清高堅貞的人格精神。

文人畫注重氣韻和筆情墨趣,意境雋永,耐人尋味。畫格有四,逸格、神格、妙格、能格。「蓋能不及妙,妙不及神,神不及逸。」以逸品為至高境界,超越一般的藝術水準,進入更高的審美創造天地,飄逸出塵。看似平淡天真,卻格高無與倫比。簡潔生動,得之自然,無可仿效。

唐代大詩人王維被尊為山水畫之祖。他長於寫景畫景,清新明朗、淡雅脫俗的靜中之美,給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的審美愉悅。蘇東坡讚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據《苕溪漁隱叢話》中記載,宋代詞人秦觀曾患腸胃病,屢治不癒。一日,朋友送他一幅王維畫的《輞川圖》。每當看到這幅山清水秀的畫卷時,就彷彿進入了那迷人的畫境,感到神清氣爽,心曠神怡,腸胃不適的症狀一掃而光。經過幾日的「畫中游」,秦觀的病竟逐漸好起來了。

王維辭官,歸隱田園。吃齋奉佛,焚香誦經,彈琴賦詩,泛舟歌詠,書畫傳神,禪意盎然。高深的佛教造詣和豐富的文化修養融於筆墨,純淨的能量、清涼的氣息從畫中緩緩散發出來,令人賞心悅目,精神舒暢,對健康頗有助益,這是藥力所不能及的。

「元四家」之首黃公望也是個修道之人,他經歷坎坷,少年早慧,才華出眾,因與權貴不合,後被連累入獄,50歲才自由。他打坐修煉,畫風也變得空靈超逸,蒼莽沉雄。他雲遊七年,深得山水之韻。年近八旬,他畫完了《富春山居圖》,成就很高,被譽為「畫中之蘭亭」,影響後世甚遠。明代董其昌稱,見此畫便有「心脾俱暢」之感。

在諸多頂極文人畫家中不乏修煉人,最突出的是清初「四畫僧」,畫法特點清靜淡泊,而又各具特色。四僧中以八大山人、石濤影響較大。

一幅好畫,能讓人雜念頓消,洗塵淨心,漸入佳境。可見書畫家的人品、才藝、修煉的功力非同尋常,古代書畫專著所講的「定神」、「通神」、「神品」、「逸品」就是這個道理。

三、通天地而合神明

古人認為,宇宙在本質上是一個氣的宇宙。元氣流動,無所不在,聚則為物,散則為氣。山川草木,清風白雲,萬事萬物,不過是元氣的不同表現。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致虛極,守靜篤。」(老子)安靜不妄動,不耗不損。善養浩然正氣、清氣即是福氣。所以古代的養生學、中醫、氣功都特別發達。

道家講修命成仙,煉丹,還精補腦。佛家講空,打坐禪定。儒家認為靜能慮,靜坐益智。宋朝歐陽修、蘇東坡、陸游等都很推崇靜坐。陸游詞云:「心如潭水靜如風,一坐數千息。」

中國古代文化又是半神文化。在儒釋道修煉文化的影響下,許多人徜徉山林,慕仙求道,修身養性,自覺不自覺地處於修煉狀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自古以來,文人志士對道的景仰和追尋,從未間斷。早在東晉的王羲之就提出「書之意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清王昱曰:「元氣磅礡,超凡入化,神生畫外者為上乘。」

古代藝術家在創作中悟道,作品的好壞不僅僅是技巧的高低,還包括作者的閱歷、人生情懷,特別是與品格相關。形而下謂之器,形而上謂之道。更重要的是天地人的對應協調,與神合靈,與道合妙,通天地而合神明。

正因如此,古代文人有著不媚權、不從俗的優良傳統。甚至拋棄仕途厚祿,像陶淵明那樣隱居起來。這種凜然傲骨,從思想人格到藝術上的自由獨立,保證了藝術作品的質量。

唐詩的性靈神韻,有著和天地自然的聯結,天籟之聲,朗朗上口,富有節奏和音樂性,意象優美。李白崇道,杜甫尊儒,王維信佛。不同的信仰,對於形成各自的詩歌風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蘇東坡貶官黃洲之際,仍沉浸於書畫中,做精神的逍遙游。他的官是越做越小,文學造詣卻越來越高。詩詞、書畫沉鬱蒼涼又不失曠達。道、禪的氣息彌漾其間,於穩健而流麗中,寄寓著一種超然物外、與天地同化的情趣。

曹雪芹才華蓋世,但他寧可賣畫維生,也不願到皇宮當御用文人。在困苦潦倒中,他潛心創作了千古名著《紅樓夢》。

藝術作品也有它的命,像人一樣有自己的精氣神。題材內容是作品的身體精力,水平技巧是作品的氣質風格,內涵思想的升華則是作品的神韻。

內容樸實,技藝精湛,超拔於世俗之上的境界,與神相通的韻味,通天地而合神明,才是優秀藝術作品超越時空、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所在吧。

本文留言

作者沉靜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