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來啦!瞬間,我感到一種天崩地裂般的搖晃,櫃子在身後轟然倒下,椅子被甩出去老遠,我緊緊地抱著桌腿絲毫不敢輕舉妄動。大約十幾秒之後,晃動漸漸平息下來,我的手掌濕漉漉地一把汗啊。打開房門,走出地震體驗室,這才看到操控間的電腦屏幕上顯示的震級是7。
對,這只是一場虛擬的地震體驗,是日本東京都立川市消防署「立川防災館」避難講座的一項內容。
站在防災教育中心門前,我感慨萬千:人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但是,卻鮮有人知道日本也是一個防災教育設施最多的國家。防災館的講解員不厭其煩地一遍一遍叮囑參加講座的學員「地震來臨時,第一,保住生命是最重要的。第二,不要忘記關閉煤氣。第三,為了逃生,請盡快打開通往‘非常口’的屋門。」
嗯,只是打開屋門而已。在日本,即使是面臨大地震,日本人也不主張室外避難,而是儘可能尋找室內安全的空間暫時躲避。曾經與日本友人聊起如何分辨日本人和中國人,對方半開玩笑地說:「街頭敢闖紅燈的,肯定是中國人;地震來臨時,拚命往外跑的,一定是中國人。」這話聽著讓人心裏不爽,前者不說,後者其實也是一種文化的差異:面對突發災難,中國是要「逃生」,日本是要「避難」。這一「逃」一「避」,行為方式就不同嘍。
關於日本人何以不「逃」的原因,我也在追究。第一,日本震災頻繁,房屋良好的抗震性、日本稱為「耐震性」成為必要條件。至今,日本人敢說:「地震不發生在建築物上」,也就是說,日本的房屋建築不會因為地震而倒塌。因此,多數日本人不到迫不得已一般不會貿然地逃往室外。第二,日本人從小接受防災教育,「室內避難」的意識根深蒂固。第三,日本的地震真是太多,如果總是為此而跑,那天天上班、上學就不用幹別的事情了。
我在立川防災館裡轉了一圈,還看到各種各樣的文字資料,都是免費贈送的,另外還有日本江戶時代消防隊員戴的頭巾,女消防隊員戴的則叫「纏」,哈哈,估計這是給喜歡歷史的老人準備的。給孩子們則是準備了各種各樣的迷你消防車等,我呢,童心依在,還想買。所有這些,都意味著防災教育也要用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
日本人在培養全民防災意識上下的功夫,實在值得中國借鑒。別的不說,近年來中國年年不是水災就是旱災,要麼就是雪災加上震災,國家也好,民間也好,都有大量投入,但卻沒有看到投資建設一個防災訓練館。
「亡羊補牢」的事情,誰都會做。「防患於未然」的事情,卻不是誰都願意做的事情。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日本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