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窗理紅妝:中國古代的古鏡情緣(組圖)
古鏡探源
今天,我們使用的鏡子一般都是玻璃造的;但在人類使用玻璃鏡之前,鏡子是用銅造的,準確地說,是青銅鏡。考古發現證明,中國在距今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時期,就開始使用青銅鏡,經歷了商、周、漢、唐、宋、元、明,直到清代中晚期以後,青銅鏡才逐步為玻璃鏡所取代,退出了人們的生活。銅鏡被人們使用了約3,800年左右的時間,可算是中國古代諸種金屬器物之中沿用時間最長、使用範圍最廣、又對人們日常生活產生過許多影響的古器物。
銅鏡本身是一種工藝美術品,鏡子的背面一般都鑄有精美的紋飾或文字,這些紋飾的圖案造型與銘文,往往濃縮了各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想觀念與審美情趣,它製作精細,既體現了較高的工藝製作技術水平,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青銅鏡被使用了近4,000年,它已經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飾容的用途,深深融入了我們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意識,譬如人們常說的「破鏡重圓」、「明鏡高懸」、「以史為鑒」(古書「鑒」與「鏡」常互通)等等,都反映出銅鏡文化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銅鏡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文化價值,它為我們認識古人、瞭解他們的生活和思想,開啟了一扇視窗,我們希望通過以下的介紹,能為大家瞭解中國古代銅鏡文化,提供一點幫助。
古鏡情
古代銅鏡作為一種工藝美術品,一直為古人們所欣賞與喜愛,也因此而產生了種種有關的故事與傳說,流傳下來許多詠鏡的詩句。這說明瞭銅鏡不但在生活上成為人們的工具,在文學精神上也是作者用以寄寓的某種象徵,因而使鏡子被賦予了一種奇異浪漫的色彩。
藉著這些文學藝術的流傳,也使人們對於古鏡子產生無限聯想。
由於銅鏡的普遍性和豐富的象徵意義,使它成為小說創作者經常使用作述說故事的工具。唐代王度著有《古鏡記》,這是唐初最早出現的傳奇小說,內容以隋朝為官的王度為主人翁,因得一面神鏡而發生的故事。該古鏡神奇特異,能隨日月昏明,降妖除怪,消災解難。就在隋朝滅亡前夕,古鏡卻突然悲鳴失蹤。故事有歷史象徵意味,內容荒誕,卻從側面解說了中國人認為銅鏡可以「鑒史」、「照邪」的觀念。
而曹雪芹的著名小說《紅樓夢》,亦對鏡有不同的側寫,例如賈瑞因錯愛有夫之婦王熙鳳而致害重病,後來跛道人持一鏡來,上面刻有「風月寶鑒」四字,並把鏡相贈,希望能度他以免妄動風月之情,這都是對古鏡的「通明」作用的賦予。
在歷代詠鏡詩中,梁簡文帝蕭綱的《詠鏡》詩是現今所見年代最早的一首五言詩,詩云:「四銖恆在側,誰言覽鏡稀?如冰不見水,似扇常含輝。金開玳瑁匣,並卷織成衣。脫入相如手,疑言趙壁歸。」蕭綱還有一首《愁閨照鏡》:「別來憔悴久,他人怪容色。只有匣中鏡,還持自相識。」蕭綱是梁武帝的第三子,做過兩年掛名皇帝,他的宮體詩雖被指為「浮靡輕艷」,但這兩首詠鏡小詩卻不失為佳作。
蕭綱之後,北周大詩人庾信的一首《詠鏡》,構思工巧,優美動人:「玉匣聊開鏡,輕灰暫拭塵。光如一片水,影照兩邊人。月生無有桂,花開不逐春。試挂淮南竹,堪能見四鄰。」此詩的前兩句已經成為隋、唐之際銅鏡上面常見的銘文。
唐代詩人以鏡為詩者更多。如張說《奉和聖制賜王公千秋鏡應制》詩云:「月向天邊下,花從日裡生。不承懸像意,誰辨照心明?」形容生動,清新可愛。又如駱賓王《詠鏡》詩曰:「寫月無芳桂,照日有花菱。不持光謝水,翻將影學冰。」其與張詩雖構思相同,卻自出機杼。大詩人李白作有一首《代美人愁鏡》詩,詩云:「明明金鵲鏡,了了玉臺前。拂拭交冰月,光輝何清圓。紅顏老昨日,白髮多去年。鉛粉坐相誤,照來空淒然。」頗有美人遲暮之感。此外杜甫、李益、羅鄴、李群玉等著名唐詩人都有大量的詠鏡詩,宋代的蘇軾亦有夢鏡詩,明、清亦不乏詠鏡詩人。
古鏡的歷史地位
早在中國青銅器濫觴期的齊家文化,就出現了銅鏡,反映出銅鏡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青銅器在歷經了商周青銅禮器的高峰之後,作為青銅器的一個種類的銅鏡仍綿延不絕,為自商以來歷朝歷代所製作、使用,直到清代之後逐步被玻璃鏡取代。其間,戰國和漢、唐是它的輝煌時期,無數紋飾精美、銘文豐富的銅鏡被創造出來,美化了人們的生活,滿足了人們的各種社會文化需求。
考古發現表明,在中國周邊的日本、前蘇聯地區、阿富汗和西亞各國、越南和東南亞各國,都出土了中國古代銅鏡,這說明至遲在西漢晚期,銅鏡已經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而廣為傳播。不論從時間的延續和空間的範圍來看,銅鏡作為中國古代青銅器的一個門類,它的影響都是非常巨大的。因此,著名歷史學家、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所長、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先生說:「中國古代銅鏡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文物門類,也是影響廣泛的美術品,其歷史悠久,傳播非常遙遠。」(《四海尋珍》)
- 關鍵字搜索:
-
當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