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鬥茶來源

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因此,水痕出現的早晚,就成為決定湯花優劣的依據。

鬥茶始於唐代,創造於出產貢茶聞名於世的建州茶鄉,是新茶製成後,茶農評比新茶品序的一項比賽活動。有比技巧、鬥輸贏的特點,富有趣味性。一場鬥茶的勝敗,猶如現今一場球賽的勝敗,為廣大觀眾所關注。因此,唐稱「茗戰」,宋稱"鬥茶」。

決定鬥茶勝負的標準,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標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偏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採制不及時;色泛紅,是烘焙火候過了頭。

二是湯花。即指湯麵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劣也有二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因湯花的色澤與湯色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湯花的色澤也是以鮮白為上;第二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

鬥茶,多為兩人,三斗二勝,計算勝負的術語叫「相差幾水」。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