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全球性物種大滅絕正在發生(組圖)
大堡礁,澳大利亞政府通過限制捕撈和航運來保護大堡礁(STR/AFP/GettyImages)
一個著名海洋科學家小組星期二警告說,如果目前過度捕撈、動物棲息地喪失、全球變暖和污染的趨勢繼續下去,海洋物種大規模滅絕是不可避免的。
珊瑚在死亡
27名科學家們在提交給聯合國的一份初步報告說,全球性物種大滅絕正在醞釀之中,足以抗衡以前的物種大滅絕。從海龜到珊瑚都正在消失,消失的物種將破壞海洋的生態系統。海洋有助吸收二氧化碳,循環氧氣。
該報告稱,有些變化影響了世界海域,雖然以前科學家已經提出過警告,但是這些變化發生的速度超過了僅僅幾年前預測的最壞情況。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全球海洋項目主任卡爾·倫丁說,如果把問題綜合起來看,前景的可怕程度已經超過了預測。
研究的主要作者牛津大學的羅傑斯說,珊瑚的死亡已經可以被視為大滅絕。單是1998年發生的珊瑚白化就殺死了世界上六分之一的熱帶珊瑚礁。
倫丁指出,印度洋1,000歲的珊瑚死亡是「真正前所未有的。」「不僅是許多物種的數量嚴重減少到滅絕的地步,棲息地區域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滅絕,如紅樹林和海草草場,而且我們現在還面臨在單代內,失去海洋物種和整個海洋生態系統,如珊瑚礁。」
2006年1月23日拍攝的澳大利亞昆士蘭白化珊瑚(OVEHOEGH-GUIDBERG/AFP/GettyImages)
報告說,目前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是過度捕撈和棲息地喪失,但全球變暖是「正加劇這一點。」燃燒化石燃料會產生二氧化碳,它最終落入海洋中,然後變得更有酸性,破壞性敏感的珊瑚礁。海洋溫度上升也使物種從正常的棲息地轉移。非本地物種遷移到新的領地後可能衝擊當地的生態系統。
2006年科學家對大堡礁白化珊瑚拍照。(OVEHOEGH-GUIDBERG/AFP/GettyImages)
海洋麵臨著致命的三重威脅
專家指出,海洋麵臨著致命的三重威脅,即較高的溫度、酸化和氧氣缺乏,這是過去幾次大規模的物種滅絕的特點。
化肥進入河流和海洋減少了這些領域的氧氣,在全球各地創造了幾十個「死區」。美國地質調查局本月早些時候表示,由於洪水預計今年夏天晚些時候將形成的密西西比河死亡區將創下記錄。
專家說,「從地質的長遠歷史來看,大規模的物種滅絕是一朝一夕的事,但用人類的時間尺度衡量,我們可能還沒有意識到,這樣的事件正在發生中。」
報告指出,日常生活中的化學品和塑料及石油泄漏也都對海洋生物造成問題。總體而言,海洋不能再恢復成以前了。
墨西哥灣雖然擺脫了去年的重大溢油事故,但它面臨著日益增長的「死區」和高於平均水平的海水溫度。
在過去的滅絕發生過類似的「刺激因素」
多個因素是影響海洋的「刺激因素」。專家表示,類似的綜合問題導致了在過去6億年間的五次大滅絕事件,最近一次是小行星擊中地球後,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
倫丁說,「如果我們改變我們的行為,有一些東西是可以挽回的。」
東英吉利大學的威廉·張說,「不像氣候變化,過度捕撈可以直接、立即和有效地由政府改變政策來解決。目前估計,過度捕撈佔海洋魚類滅絕的60%的原因。」
過度捕撈的例子是中國黃花魚(bahaba)。其魚鰾在亞洲作為藥用產品,其成本每公斤(2.2磅)已從20世紀30年代的幾美元上漲到現在的2萬到7萬美元。
張說,黃花魚只是500餘種因過度捕撈造成瀕危的海洋生物之一。他說,「唯一恢復這些物種的機會,就是停止過度捕撈,保護它們,使數量可以重新增加。如果不立即採取行動,我們這一代人將看到更多的物種跟隨黃花魚滅絕。」
- 關鍵字搜索:
-
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