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誰是大明王朝的第一才子(圖)

 2011-06-11 19:0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陳洪綬《升庵簪花圖》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明史·列傳》第八十中說他是內閣首輔楊廷和之子。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殿試第一,成了狀元。他是我國明代有名的大詩人、大文學家、大書法家、畫家。

《明史》記載:「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楊慎是個勤奮的「百科全書式」的大才子,除2300餘篇詩文外,楊慎的雜著多達 100餘種。包括《丹鉛總錄》《譚苑醍醐》《藝林伐山》《書品》《畫品》《大書索引》《金石古文》等等,內容涉及:史哲、天文、地理、醫學、生物、金石、書畫、音樂、戲劇、宗教、語言、民俗等等,按今天的演算法,足足跨了十多個學科。有人做過統計,楊慎充軍雲南前,雲南只有20多人寫有著述40多種,楊慎赴滇後至明末,雲南共有150餘人寫有著作260餘種。楊慎還在雲南培養出了第一個少數民族學派—「楊門七子」,掀起了高質量,全方位的漢文化傳播高潮,全國文壇中心甚至一度出現南移的現象。

楊慎從小胸懷大志,氣魄不凡。他小時愛在新都縣北門外一條河堰中洗澡,那兒是來往行人必經之地。

有一天,始康縣令帶著衙役、跟班路過此地,老百姓一聽到鑼聲都紛紛迴避、讓路;一看見衙役、跟班高擎著的「肅靜」、「迴避」的大字木牌都跑得遠遠的。可楊升庵才不理他那一套哩,一個人脫得赤條條的照洗不誤。縣官遠遠地看著這個目無王法的毛孩子,早已火冒三丈,本想打他二百板子,但他在河裡泡著不起來,莫非還要派人下河去抓他不成?抓不著不但板子打不成,反而會鬧成笑話,不如想個辦法,狠狠地捉弄他一番。

於是,縣官向跟班命令道:「去把這個目無王法的小東西的衣褲給我拿來!叫他在水裡泡一天起不來。」跟班連忙去抱這個小孩的衣褲。一看,認得是珠市街的「小神童」楊升庵。他一邊抱起衣褲一邊向縣官稟道:「報大老爺,這個小孩是我們縣出名的‘小神童’,名叫楊升庵。」跟班一抱走衣褲,可急壞了河裡的楊升庵。他早知道自己冒犯了縣官的尊嚴,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再來個破口痛罵:「縣大老爺身為民之父母,哪有大白天搶人的道理!」縣官一聽覺得他雖然出言不遜,但還有幾分文氣。

走近一看,原來是個五六歲的乳臭未乾的小子,覺得犯不著和他一般見識,但聽跟班說他是「小神童」,倒激起他的詩興來了。忙令跟班把衣褲掛在道旁的古樹上。縣官叫道:「小孩!本大人不見你小人之怪,我這裡有副對子,你能馬上給對出來,我就還你衣褲。」「大人請出,我這裡洗耳敬聽!」小孩邊說邊笑,捧起一捧水來洗耳,縣官口出一對:「千年古樹為衣架。」孩子隨口答道:「萬里長江作澡盆!」縣官一聽驚得目瞪口呆,自慚地想道:「好一個‘萬里長江作澡盆’!好氣魄!好才華!真是‘小神童’!比起我出的上聯來,簡直有天壤之別啊!」縣官連忙整衣下轎,畢恭畢敬親自奉還衣褲。

等楊升庵穿戴已畢,請他一同上轎,赴縣衙做客。為此,縣官大宴賓客三天,楊升庵成了最受人欽佩的座上嘉賓。

從此,「小神童」的美名更傳遍了附近州縣。楊升庵常去洗澡的堰頭,也被老百姓取名叫「娃娃堰」。這就是現在新都北門外「娃娃堰」的來歷。

楊慎才華超群,一生鐵骨錚錚,愛憎分明,忌惡如仇,連皇帝他都不怕。因反對嘉靖皇帝為生父母上尊號,以「議大禮」罪被貶謫雲南永昌(今保山)。在雲南30多年間,他廣泛活動於今天的保山、大理、昆明等地。其間,安寧也是他的久留之地。

安寧人對這位才高八斗、博賦五車且命運坎坷的狀元郎表示出莫大的同情和尊重。原來安寧城官廂街頭的遙岑樓,就是安寧父老鄉親特意為楊升庵來講學、游賞備建的樓閣。楊升庵在安寧浴溫泉,游曹溪寺、法華寺,譯釋《禹碑》,尋找併發現王仁求碑,飽覽螳螂川沿岸的田園秀色,寫出了許多歌頌安寧的詩文珍品。特別是他讚譽並總結出溫泉水有「皓鏡百尺,纖芥畢至」,「溫涼適宜,四時可浴」,「掬之可飲,尤發名顏」等七大功效,是「仙家三危之露,佛地八功之水」所不如的「天下第一湯」,更是把安寧溫泉水推到了極致的地位。

他在安寧興辦教育,收徒授業,為明代安寧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過卓越的貢獻。當時的名人丘月渚、楊墨池、張松年等人都師出楊門。他以詩文和學術會友,廣交天下英豪。阿迷(今開遠)的王廷表,昆明的胡廷祿,永昌(今保山)的張含,太和(今大理)的李元陽等當時的名人學士,紛紛來安寧與楊升庵進行詩文交流和學術切磋。其中王廷表一人就六次來安寧探望慰問並與他進行學術研究。安寧一時成了文人薈萃之地。

楊升庵曾漂泊來到澄江會友,相傳有一天他訪當地進士董雲漢(字倬庵)不遇,於是獨遊鳳翔寺,正逢住持禪僧準備寫門聯,他問禪僧道:「師尊認識倬庵?」禪僧回答:「倬庵是吾門生。」升庵大吃一驚,面前竟是一位進士的老師,急忙恭敬地說:「倬庵之師即是升庵之師,請師尊收下弟子!」這時禪僧也才知道在面前的是一位狀元,立即迎進正殿,還親自磨墨轉請題聯,升庵也不推辭,欣然同意,先踱步觀賞著半山上殿閣參差,遠眺寺門外高低排列著的山巒奇景,提起筆一揮而就寫了如下一副楹聯:

高閣高懸,低閣低懸,僧在畫中觀畫,
遠山遠列,近山近列,人在山上看山。

周圍風光景物完全概括聯中,人人讀了讚嘆不已,楹聯經木雕貼金後,一直掛在鳳翔寺門,可惜清同治年間岑毓英鎮壓杜文秀的義軍時,火燒寺院,楹聯也毀了。

楊升庵訪當地的董西泉亦未遇,就同阿迷州(今開遠)人布政使王鈍庵遊覽撫仙湖,乘船沿海門河達星雲湖。《游江川之澄江同王鈍庵再柬董西泉三首》就是這時寫的,描繪了明嘉靖時兩湖的迷人風光,以及詩人流落異鄉的內心苦楚:

通海江川湖水清,與君連日鏡中行,
孤山一點橫煙小,何羨霞標挂赤城。

澄江色似碧醍醐,萬頃煙波際綠蕪,
只少樓臺相掩映,天然圖畫勝西湖。

海鰲江蟹四時供,水蓼山花月月紅,
自是人生不行樂,莼鱸何必羨江東。

撫仙湖西南方向,還有一個漂浮於萬頃碧波中的孤山島,該島景色在元、明就有「冠南中」之稱,島上建有殿八、閣五、亭三、堂一、庵一,「騷人墨客」往來「不可勝紀」。楊升庵也在此留下七絕:

秋動湖頭悵斷鴻,來無握手去匆匆,
釀成新法皆吾黨,卸卻浮名是彼佣。

一水縈盈人自遠,萬山超遞月相同,
黃冠白衲堪逃世,珍重交情片紙中。

詩中抒發了詩人生活上的苦悶及對遠方友人的思念,曾收入康熙《澄江府志》中,流傳至今。楊升庵還留舊城關聖宮楹聯於澄江:

兄賢德,弟冀德,德兄德弟;
師臥龍,友子龍,龍師龍友。

著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更是以楊慎的一首《臨江仙》為開篇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来源:網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