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最牛班級41人就讀哈佛耶魯等名校 (組圖)
近十年愛情修成正果,成為當年班級的佳話
一個曾由53名高中生組成的班級,41人在世界名校攻讀碩、博學位,其中34人在哈佛、耶魯、康奈爾等國外名校,7人在北大、清華等國內頂級學府,專業涉及經濟、生物、電子等數十領域。其餘12名同學則分散於北京、首爾等地,進入寶潔、三星等世界500強企業躋身「金領」。他們中的多數人,今年只有二十五六歲。
這就是2004年從武漢市外語學校畢業的高三(2)班。
當地時間5月29日,該班昔日的才女、學習委員夏婧大婚,新郎則是當年的物理課代表賈兆寅。前者正在美國哈佛大學讀博,後者是美國康奈爾大學計算機學博士。這場同窗間的婚禮,也成了高三(2)班一場特別的同學會:十餘名分散世界各地、多年未見的老同學會聚一堂,重溫青春時光;眾多海外同學則「隔空」發來問候。
新郎、新娘高中排話劇「結緣」
「武漢外校的畢業生裡,事業發展不錯的人有很多,但像我們班這樣集中的,確實非常少見。」說起自己的得意門生們,曾任高三(2)班班主任的饒開宏老師頗感自豪。
而在饒老師的眼中,當年,班上絕大部分學生很少花猛力「死擂」學習,一些學生甚至算得上「很貪玩」,今天的這對新人,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今天的新娘夏婧,高三上學期就接到了耶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但她游泳、鋼琴、舞蹈樣樣精通,網球更是打遍全校無敵手。」饒老師還悄悄笑著告訴記者,新郎賈兆寅是全班公認的最聰明的學生,「他的物理成績數一數二,不過打遊戲機的水平也是年級第一。」
當年的班長陳博接過話頭告訴記者,那時,外校足球、籃球賽場上,各種文藝演出,隨處可見高三(2)班學生的身影。「高二那年學習上已經進入比較緊張的狀態了,我們班還是專門抽時間排了一齣話劇。」這出名為《雷雨》的話劇在當年的聖誕晚會上演出後十分受歡迎,擔任導演的賈兆寅和飾演角色的夏婧,也是在排話劇的過程中互相產生了好感。
從此,經過近十年愛情長跑,這對佳人修成正果,成為當年班級的佳話。
不服「文強理弱」催生「牛」班
是什麼樣的機緣催生了這個罕見的「最牛班」呢?這裡面還有段故事。
2001年,為了打破外界對外語類學校「文強理弱」的看法,武漢外校從300餘名高一新生中考試選拔出成績最優的53人,成立了首屆理科實驗班高一(2)班。進了實驗班,學生們你追我趕,學習勁頭相當足。老師們於是因勢利導,乾脆放手讓學生「自由生長」。「學校給我們提供了很寬鬆的學習環境,和國外的教學體制類似。」武漢姑娘羅薇大學畢業後考上了美國一家著名院校的社會學研究生,目前已是該校博士一年級的學生。她告訴記者,那時老師在學習上主要是引導,管得倒很鬆,晚自習也從來不補課。「高三前我們的英語課都沒有統一的教材,用的是學校編的書。」她說,這些自編教材很有針對性,使用效果很不錯。
班主任的外號叫「拉燈」
「我們的學習是‘外鬆內緊’。雖然老師管得少,但我們自己誰也沒放鬆過,而且很注重學習效率。」現在上海一家公司任職的賀志玄說。高三時學校規定,學生每晚10時半必須回宿舍休息。但為了多看會書,大家總是到了11時還在教室自習。於是每天一到熄燈時間,班主任饒開宏就會去教室關燈,把大家「趕」回宿舍,「就因為這,饒老師被我們起了個外號,叫‘拉燈’。」憶起往事,賀志玄笑出了聲。
一旁的班長陳博則接過話頭告訴記者,用功是用功,但班上從沒有同學打過學習「疲勞戰」,「當時唸書就跟玩兒似的。」他表示,那時班上同學預習、複習的自覺性很高,所有需要掌握的知識基本都是在課堂上全部消化。而課餘時間主要是用來放鬆休息的。陳博回憶說,當時每天的晚自習前有2個小時休息時間,他都會和同學去操場打籃球,讓學了一天的大腦鬆弛一下。
「在我們班裡從沒有書獃子,成績最好的不一定是最用功的。每個人都是又會學習又愛玩。」賀志玄用「有個性」3個字來總結自己的高中同窗。
曾經全班聯名「保」老師
高三時,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學校將一位資歷深厚的老教師調來高三(2)班教數學,換走了當時只有兩年工作經驗的年輕老師。「我們都覺得以前的數學老師上課方法挺好,我們都很難接受新老師,不太贊同學校的做法。」賀志玄說,為了申明觀點,高三(2)班的全體同學乾脆聯名給校長寫信,要求把老師「換回來」。
「學校經過權衡最後還是接納了我們的意見,我們都很為自己的行為自豪,適合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他說。
「方法和態度非常重要。」說起學習經驗,陳博表示,課餘時同學們經常聚在一起交流學習方法,他們從來不把學習當成必須完成的任務,而是證實自己努力成果的方式。他們很少死記硬背地學,而是將學到的東西融會貫通到生活中。「我們班有一個傳統,每堂語文課前15分鐘由一名同學做中文演講,每堂英語課前15分鐘做英文演講。」陳博說,有時同學若講得非常精彩,老師還會把整堂課的時間都交給他。「也許在其他人看來這個傳統有點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但我們認為這就是最好的學習方式。」陳博說,敢於開口說話、敢於把所學東西大膽地展示出來,這門課才叫學好了。
同學情深隔空送祝福
如今,53名同學中,30多人在國外學習、生活,聽聞夏婧、賈兆寅結婚,4名同學專程從美國回漢觀禮。「我們曾經是緊密聯繫的一個整體,有同學高中畢業後兜兜轉轉又在國外成了研究生同學,這種緣分我們格外珍惜,所以班上同學感情特別好。」班長陳博說。
而一些忙於學習、無暇回國的同學也隔空發來了祝福。「全班有30多名同學都在美國,但我們一年也只聚過一兩次。」正在美國攻讀博士的女生羅薇感嘆,大家平時都太忙了,見面的機會並不多。這次賈兆寅和夏婧結婚,高中同學也只到場了十幾人,沒趕到的同學都通過E-mail、電話等方式表達了對新人的祝福。
而對學生中湧動的「出國潮」,饒開宏老師則認為「挺正常」。「在外語類學校讀書的學生,他們想去國外開闊眼界,我很支持。」據饒老師介紹,全班高中畢業即出國的只有夏婧和當時的副班長黃子硯,她們分別被耶魯大學和牛津大學錄取。「多數學生本科就讀於國內名校,畢業後獲得各種機會出國深造。」他說,學生們競相出國,相互間的良性帶動作用也功不可沒。
雖然遠隔大洋,難得聚上一聚,但只要有時間,班上同學還是會通過各種方式交流。「雖然我工作了沒去國外繼續唸書,但也和念了差不多。」陳博目前在北京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工作,他說,經常在網上和國外的同學聯繫,除了聊聊彼此目前的生活,搞計算機的他也會和同專業的同學交流國內外最新的技術。
留學感受
學術訓練嚴格學習環境自由
「在美國讀碩士一般要1-3年,博士都在5年左右。」已經在美國生活了近3年的該班女生羅薇說起目前的狀況,仍然表示很辛苦,她告訴記者,自己幾乎沒有課餘時間。「美國的大學對於學術訓練非常嚴格,老師大多都以討論的方式上課。」羅薇介紹,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前閱讀大量資料,否則就會在課堂上「開不了口」。雖然如此,美國的教育體制卻非常自由,學生平時基本看不到老師,全靠自學。「我讀碩士時每學年的課程非常多,但每個班除了任課老師外並沒有專門的導師。」羅薇笑道,雖然沒有人每天管著,但他們的學習壓力同樣很大。「我每天得保證300-500頁的閱讀量,凌晨2點以前都別想睡覺。」羅薇說。
據羅薇介紹,她目前正在攻讀社會學的博士學位,雖然有一名導師但兩人見面的機會並不多。「導師不會教我應該學什麼,只是指定一個方向讓我自由發揮。」羅薇介紹道,她現在幾乎沒有課上,所有的功課都得靠自己自學,導師會定期和她見面,聊聊最近的成績和學習進度。「只要有空我都泡在圖書館,希望把學術基礎打得更紮實些,不過我現在的廚藝可是非常好呢。」羅薇笑道,由於當地沒有什麼吃中餐的地方,因此她和同校的中國學生都會輪流當大廚。「畢業後我會回國發展。」羅薇告訴記者,她希望未來能在國內的大學當老師,繼續學術研究。
專家觀點
「最牛班」可借鑒但不可複製
沒有老師滿堂灌輸,不見學生埋頭書海,2004年畢業的高三(2)班現在卻成了武漢外校走出的最「牛」畢業班。對於這一現象,華中科技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別敦榮教授認為,其培養學生的經驗「具有示範性,的確值得借鑒,但又有特殊性,不可複製。」他坦承,老師放手讓學生探索的教學方式並不適用於所有學生,培養學生還是應「因校制宜」。
別教授表示,相較不少普通中學,武漢外校的師生資源都可算「優異」。「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僅全面紮實,學習自覺性也很強,老師不用強壓學生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他說,這種看似「鬆散」的方式也正符合教改方向,有助於培養個性化學生。
但他同時表示,若學生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科基礎也不夠牢固,如此「放手」可能反而讓學生感覺「水土不服」。「培養個性化的學生是教育發展的方向,但達到這個目的的方式有千萬種,外校的做法只可借鑒,而不能照搬。」
- 關鍵字搜索:
-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