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和平現曙光?以巴邊界仍難解
【看中國記者金明修綜合報導】美國總統歐巴馬19日在中東政策演說中,說出美國從未明講的心聲,公開支持巴勒斯坦未來根據1967年中東六日戰爭前存在的疆界獨立建國,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辦公室立刻痛批這類方案將讓該國「無法防衛」。在此不利氣氛下,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20日到白宮與歐巴馬舉行會談,納坦雅胡隨後在記者會中駁斥歐巴馬的主張是「幻想」。
歐巴馬以巴1967邊界論 以國反彈
分裂四年多的巴勒斯坦兩大派系,成立自治政府的法塔(Fatah)組織和哈馬斯(Hamas),在埃及的從中斡旋下,4日達成和解,在開羅簽署協議,結束約旦河西岸與加薩地區的對立,為成立聯合臨時政府,籌備明年大選鋪路。以色列對此如芒在背,認為是恐怖主義的一大勝利,團結的巴勒斯坦勢必導致以色列邊境國防的巨大壓力。
而歐巴馬卻認為中東和平曙光機不可失,並明確表態,呼應巴勒斯坦人的要求,表示巴人一旦獨立建國,未來以、巴劃界應以1967年中東「六日戰爭」發生前的狀態為準;但他也提議,未來以、巴可以交換土地,以解決以色列人在西岸和迦薩走廊屯墾的現實問題。但以色列顯然無法接受,納坦雅胡表示,以色列為求和平願意做出大方妥協,但不可能回覆到1967年的疆界,因為那些疆界是無法防衛的。以色列當時的國土只有九英里寬,太容易遭受攻擊。
納坦雅胡強調,此舉將讓以色列的主要人口聚集地帶劃入巴勒斯坦境內。在1967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佔領約旦河西岸、加薩走廊、戈蘭高地與西奈半島,目前以色列有43萬屯墾區居民住在約旦河西岸與東耶路撒冷。
以阿衝突由來已久,以色列自1948年建國以來,就一直被周邊的阿拉伯人所抵制。阿拉伯人認為以色列建國佔據了他們的家園。以色列人得到美國與北約成員國的支持,而蘇聯則向埃及、約旦和敘利亞等阿拉國國家提供武器以備摧毀以色列。阿以兩方的敵對情緒一觸可發。
1967年4月7日,敘利亞軍隊向以色列定居點開火,由此爆發衝突,埃及約旦聯軍隨即投入對以作戰。以色列西面靠海,南北和東面則被敵國包圍,於是在敵人調兵遣將之際,1967年6月5日,以色列軍隊先發制人,一路大獲全勝。到10日戰事落幕,以色列共佔領了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數十萬阿拉伯平民逃離家園而淪為難民,成為中東局勢至今仍不可收拾的根源。1967年11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撤出六天戰爭後佔領的它國領土,也要求阿拉伯國家承認以色列的獨立與安全。此決議是解決阿以衝突的綱領和藍圖,但巴勒斯坦人繼續在西岸和加薩走廊組織和訓練反以活動,以色列也因此不撤出西岸佔領地,雙方形成多年僵局至今。
巴勒斯坦拼建國 爭取聯合國承認
納坦雅胡此行是希望美國能動用影響力,在安理會否決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要求聯合國大會9月底前通過承認巴勒斯坦是一個獨立國家的決議案;該案須獲得聯大 192國的三分之二會員支持,預料巴勒斯坦已掌握過關無虞的130張同意票。目前已有112國承認巴勒斯坦為獨立國家,但要成為聯合國新成員,還是要有安理會的支持。
歐巴馬曾表示,他願意幫忙以色列,但分析家認為,只要納坦雅胡仍然拒絕支持1967年疆界,美國其實難以說服英法等盟邦支持美國否決該案。
在過去,美國是以非公開方式支持讓巴勒斯坦建國、與以色列和平共存的兩國方案來解決以巴衝突,至於兩國疆界劃分則是以44年前六日戰爭前的疆界為基礎。歐巴馬是第一位公開替此一政策背書的美國總統,但也坦承因為土地的條件有變,雙方必須透過協商過程做出修正。他說:「我們相信以巴疆界應以1967年的界線為基礎,透過雙方同意換地,由此替兩國建立安全與獲得公認的疆界。」
歐巴馬也在演說中重申美國堅定支持以色列安全,強調美國對以色列安全的承諾,「無可動搖」。
巴自治政府友善回應 哈瑪斯不接受
以巴和平進程去年因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擴建屯墾區及哈瑪斯扮演巴人領導角色的爭端而陷入停滯,而歐巴馬的立場與巴人對邊界問題的態度一致。然而向來主張摧毀以色列的巴人激進團體「哈瑪斯」則表態不接受歐巴馬的兩國並存方案。
哈馬斯以極端反對以色列「起家」,2006年贏得選舉,次年控制加沙地帶,面對以色列的封鎖和國際社會的孤立,哈馬斯逐漸改變政策,從最初誓言「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隨後宣布不排除有條件接受「以1967年邊界為界建立巴勒斯坦國」,再到宣布願與以色列實現長期停火。但此一允許多元文化的訴求,引起「 薩拉菲」(GSPC)極端勢力強烈不滿。這個由各式極端團體組成的組織,以綁架、爆炸製造恐怖、仇恨來逼迫掌權者實行宗教治國及對抗以色列,他們的立場除了宗教治國,就是反以色列和反西方。
共和黨:歐巴馬出賣以色列
歐巴馬的美新中東政策,被共和黨政敵認為他出賣以色列。目前的問題是,歐巴馬的表態是否足以使巴人放棄今年9月要求聯合國大會承認其在約旦河西岸、加薩走廊及東耶路撒冷立國,轉為重返談判桌。一名美國官員透露,新方案的宗旨就是要說服巴人撤案。分析家表示,即使阿巴斯選擇放棄聯大提案,但此選項政治代價高昂,恢復談判之路仍遙遙無期,遑論達成和約。
- 關鍵字搜索:
-
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