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蔣介石日記》看蔣怎樣開啟臺灣政治經濟改革(圖)

今日的臺灣之所以能成為民主的典範,除了民運人士前仆後繼的努力之外,在國共內戰中失敗的蔣介石退守臺灣後,決意實行政治和經濟改革,也是重要原因。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保管和向公共開放的《蔣介石日記》,對於蔣介石怎樣在臺灣啟動改革有詳細的記錄。


《蔣介石日記》在胡佛塔下的胡佛研究院檔案館向公眾開放(CK提供)

記者在此前關於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華裔研究員郭岱君談《蔣介石日記》的報導中,先後介紹了蔣介石是一個怎樣的人,蔣介石如何領導抗戰,和蔣介石在中國大陸的最後日子。蔣介石1975年4月5日於臺北病逝,他的日記寫到1972年7月21日。在長達57年的日記中,關於臺灣的記錄有23年。

郭岱君談到《蔣介石日記》中關於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中遭遇敗局,決定退守臺灣時說:「他寫道‘臺灣尚未被共黨分子滲透,可以視為一片淨土,今後應積極加以建設使之成為模範省。’他這個時候噎知道在大陸失敗了,他說‘只要有臺灣在,共產黨就奈我何也。’」

國民政府退守臺灣之初,臺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但蔣介石在1950年8月1日即成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親任改造委員會主席,帶領國民黨揮別過去,走向新生。

1951年,臺灣首次舉行民主選舉,郭岱君說:「在1951年,韓戰還沒有爆發,美國是放棄臺灣的,臺灣岌岌可危。可是這個時候他舉辦臺灣縣市長的選舉,議會的選舉,你想想看,能夠做這些,要有多大的勇氣和決心,冒多大風險啊。」

在民主選舉的同時,臺灣實行了溫和的土地改革,包括地主收取地租不得超過土地全年主產品收穫量的37.5%的「三七五減租」,將沒收日本侵佔的土地出售給農民的「公地放領」,由政府從地主手中徵購超過限制的土地,轉售給無地農民的「耕者有其田」。隨後又實行由計畫經濟轉化為市場經濟的改革。

郭岱君說:「國民黨從來都是計畫經濟。怎樣從計畫經濟轉化為市場經濟,這是驚天動地的改革。我們知道中國大陸也改革開放30年了,現在還沒有完成到真正的市場經濟。可是當年臺灣在10年之內,就從計畫經濟轉變成市場經濟。現在回想起來,他們怎麼敢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候,做這麼大的翻天覆地的改革!」

2004年12月,蔣介石的孫媳婦蔣方智怡把從1915年到1972年共63冊《蔣介石日記》,交給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保管並授權向公眾開。自2006年3月開放以來,每年都有上千名學者和民眾前來閱讀和研究。一個真實的蔣介石便呈現在世人面前。許多研究者尤其對國民政府敗退臺灣後,蔣介石帶領國民黨銳意改革由衷敬佩。

負責整理和研究《蔣介石日記》的郭岱君說:「我們政治學者也有一個共識,就是古今中外,從來沒有一個政黨在大失敗之後,能夠從另外一個地方又站起來,唯一的例外就是中國國民黨。這裡的核心人物就是蔣介石。」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