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提「毛澤東思想」的王稼祥為何失勢?
三年大飢荒時期,也是中國對外援助最踴躍的時期之一。1962年,在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下,王稼祥提出對外援助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結果被批判為「三和一少」,王稼祥被迫搬出了中南海。
1962年無疑是共和國史上最為複雜敏感的年份之一。飢荒的陰霾猶存,處於全面衰退中的國民經濟尚無大的起色,凋零的部門起初是農業,後來逐步蔓延到輕工業、重工業。就國際環境而言,周邊事件層出不窮,中國和印度的邊界紛爭升級;而在東南沿海,蔣介石政權則趁大陸經濟衰退,籌劃從臺灣反攻大陸,60萬解放軍不得不因此備戰集結。毛澤東判斷,這是「帝反修」的聯合進攻。
王稼祥:對外援助要量力而行
1958年,曾擔任過駐蘇大使的王稼祥,提醒人們蘇聯公社垮臺已有前車之鑒。而此時,人民公社未經試點,就在全國的窮鄉僻壤一瞬間都建立起來了;黨的領導同志已開始擔心糧食吃不完怎麼辦,而且已經開始同外國共產黨的領導人討論這個問題了。
得知王稼祥對「大躍進」有意見,毛澤東說:「兩百多名中央委員,就是王稼祥一個人反對呀?」
1962年,王稼祥的憂慮變成了現實,國內外局勢都出現了罕見的嚴重局面。據中聯部副部長王力回憶,「1962年初,七千人大會期間,稼祥同志瞭解到更多的國內困難情況。他找我到他家裡去深談,我們二人抱頭哭了。」王稼祥找劉少奇長談了一次,隨即在內部小范圍進行了討論,但規定不許向外講,用他的話,是「關起門來談一談」。取得大家同意後,採取給「恩來、小平、陳毅同志」寫信的方式,寫成了一個作為《黨內通訊》的信件。與此同時,王稼祥還建議對外援助要「量力而行」。
毛澤東的「三和一少」
1962年,王稼祥上書的那些信及文件,至今沒有完全公布。他曾教導屬下工作人員,天下事有些是辦不到,而且不該辦的,而要制止、特別是糾正來自「上面」的「左」的東西是很難的,結果不幸而言中。「從來沒有考慮過後果,因為他不是為自己。」王稼祥夫人朱仲麗說。
王稼祥寫建議信有一個推動力,那就是1962年初毛澤東在七千人大會上的講話,「我們提倡不抓辮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目的就是要使人心裏不怕,敢於講意見。」王稼祥深受鼓舞,他在建議信結尾處加上了這樣一段話:「嗦嗦寫了一大篇,可能毫無參考價值,只是打擾你們。但既然有這些想法,就寫出來,即使是完全錯誤的,想你們也不會責備和見怪。」這樣謙恭的行文仍然引發了複雜的結果。
據王力回憶:「當時毛主席掰著指頭說:這是對帝國主義要和,對修正主義要和,對印度和各國反動派要和,對支持民族解放運動要少,這是‘三和一少’。」而「三和一少」的即興發言最終被想插手中聯部工作的康生利用了。
朱仲麗在《毛澤東與王稼祥——疾風知勁草》一書裡記載,「他到處煽風點火,說中聯部的錯誤都是由王稼祥那封信引起的,那封信的要害是提出了‘三和一少’的修正主義即右傾機會主義外交路線。」康生更將「三和一少」,發展為「三降一滅」,還寫進了九大的政治報告,即「投降帝國主義、投降現代修正主義、投降反動派和消滅民族解放運動」。而與之針鋒相對的是「三斗一多」,就是對帝國主義要鬥,對修正主義要鬥,對各國反動派要鬥,要多援助民族解放運動。
王稼祥一家人的悲慘結局
「歷史是最好的裁判官」,這是王稼祥在1943年7月《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說過的話。在該文中,王稼祥首次總結出了「毛澤東思想」的概念。但是1962年以後,王稼祥的政治生涯事實上終結了。
王稼祥不久便被實際撤銷了中聯部部長的職務。不再是中共的重要領導人,王稼祥搬離了中南海。在中國人民大學工作的兒子王命先忍受不了批鬥,投河自殺身亡。王稼祥本人被軟禁,朱仲麗被「專案組」定為「現行反革命」,非法拘押在中聯部一間朝北的小屋裡,一關就是六七個月。康生提出要徹底砸爛中聯部這個「三降一滅」製造廠。王稼祥難以承受和應對,由於極度緊張,他產生了精神紊亂和幻覺、幻視症。他不斷地喊:「我沒有罪!」朱仲麗記述說:「入夜,他仍不時地驚叫。」1974年1月24日晚上,王稼祥心臟病發作猝然離世,終年6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