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三聚氰胺基金會的運作情況成謎

中國乳製品協會在2008年底,作為毒奶粉事件的善後措施之一,成立三聚氰胺醫療賠償基金。但這一基金會的運作卻一直不透明,相關行業組織以「國家機密」為理由,不願意對外公布。自由亞洲電臺記者唐琪薇報導。

中國官方新華社下屬的《瞭望東方週刊》日前發文稱,在中國乳製品協會牽頭之下,22家涉及毒奶粉案件的乳製品企業集體出資11億多元人民幣,其中9 億多元用於對患病嬰幼兒當時的治療和賠償,2億元則成立醫療賠償基金。報導稱,這11億元中,有超過9億元是由三鹿集團支付的,其他涉案乳製品企業出資的情況有關部門並沒有對外透露。不僅如此,連該醫療賠償基金在這兩年多時間裏的賠償情況、管理運作方式、現金餘額等情況,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都表示不願意透露細節,而受托方「中國人壽」也稱運作報告等基本信息為「國家機密」,無法提供。

目前旅居德國、《民以何食為天》的作者周勍表示,中國官方新華社下屬的《瞭望東方週刊》記者能質疑「三聚氰胺基金會的運作情況」,說明中國還是有一些有良知的記者。但是,周勍強調,「三聚氰胺基金會」成立之後,理應和患兒家長進行溝通、商討賠償事宜,但是有關方面不但沒有這樣做,還以「國家機密」為由拒絕透露基金會的運作情況,造成這種情況的關鍵原因,是中國乳製品協會「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

「你想一想乳品協會你是對企業負有質量各方面監督責任,它出了問題,你再把企業給來的錢讓你來監管,這就存在很大的問題。中間沒有任何透明度,而且本來說受害者的家長也好、孩子也好,對於這些企業來講,他們絕對是弱勢。那麼一個企業受害者家屬來針對他的話,那麼很有可能打贏官司。21家企業把錢交給它的主管上級,強勢把自己捆到一塊來對付更弱的弱勢。」

北京維權律師蘭學志是最初公開提出設立賠償基金想法的律師之一,他向本臺表示,在毒奶粉事件之後,他們在向中國國務院寄送的《關於三鹿毒奶粉受害者賠償方案的建議》中,率先提出了這一設想,但有關當局一直沒有對此進行反饋,官方之後成立了所謂的基金會也沒有和他們溝通。

「本身這個事情實際上它是一種官方行為。也不透明,也沒有一個有效的監督。我個人也不抱更多的希望。你主張權利它也不回應。趙連海本身也是因為這個事情不就進去了嘛。」

江蘇連雲港結石寶寶家長相慶玉告訴本臺記者,在得知2008年底中國乳製品協會成立了醫療賠償基金後,他曾到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連雲港分公司詢問具體事宜,並要求他們支付兒子的賠償款。

「去問了。總經理都說不知道這件事情。這怎麼回事兒?只有天知道了。或者是他們知道。其中有家長搞到衛生廳下達給各個醫院的內部文件。家長帶孩子去檢查腎結石的時候,小於四個毫米不允許和家長說。這裡面的水太深,咱們窮老百姓想告這些黑心奶企的阻力太大。」

相慶玉說,目前除三鹿破產之外,其他涉案的乳品企業均已恢復生產。在他看來,三鹿破產、中國乳製品協會成立「基金會」之類,都只是有關當局用來暫時平息民憤的作秀而已。

「因為這個群體事件發生的涉及面太廣,它必須得抓出一個替罪羊。而其他那些21家企業還是在它們的庇護之下。包括後來陸陸續續出現的08年的那些奶粉沒有被銷毀,又被他們拿出來重新換包再來銷售平息民憤的作秀而已這種情況。」

相慶玉最後告訴記者,雖然他們這些結石寶寶家長一直在堅持維權,但是三年來法院一直不肯受理相關案件、結石寶寶家長代表趙連海被判刑、家長們去北京上訪又被警察拘押,所謂的賠償基金會成立兩年多,卻沒有給他們分文的賠償,這一切都讓結石寶寶家長們感覺心灰意冷、無處伸冤。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