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歲的山東菜農韓進用一根繩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古稀的雙親、兩個年幼的女兒和傷心的妻子。他死因的導火索是家裡六畝地的捲心菜價格低迷,導致虧損嚴重。
然而,他死去的時候,國家統計局剛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的CPI達到5.4%,創下36個月的新高。此輪通脹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食品價格上漲。在農產品價格普漲的情況下,農民卻因為蔬菜賣價過低而自殺,這是一個怎樣的悖論?
一方面,城市居民承受著包括蔬菜價格在內的食品價格上漲帶來的通脹;另一方面,農民卻並沒有因此而獲得相應的利益。到底是誰賺走了本該由農民賺走的收入呢?
菜價高漲後再下降
今年1~3月中旬,蔬菜價格高位運行,3月下旬後菜價持續下降,目前部分地區個別品種甚至出現滯銷。
據商務部監測,目前,全國36個大中城市18種主要蔬菜批發價格平均為3.58元/公斤,已連續3週下降,較3月下旬下降16.2%,較春節期間最高時下降18.2%。與3月下旬相比,重點監測的18種蔬菜中,有17種價格下降,其中10種降幅超過10%;36個大中城市中,有31個城市價格下降,其中27個城市降幅超過10%。
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安玉發對記者指出,導致蔬菜滯銷的原因主要包括,有蔬菜集中供應上市,市場供應量大幅增加的原因,也有去年開始,蔬菜價格一路飆升刺激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民為增收選擇擴大蔬菜種植面積,導致市場供大於求。「比如河南中牟縣芹菜種植面積比去年增加4000餘畝,鄭州古榮鎮萵筍增加500畝左右。」
流通環節費用過高亟待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造成蔬菜價格波動長期的因素,還包括居高不下的流通環節費用。
去年5月的商務部例行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對媒體指出,相較於游資炒作、天氣情況惡化這些短期因素,農產品流通成本的問題,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
「中國的流通環節成本在農產品方面體現得比較高,是國外的2~3倍。」
對此,安玉髮指出,運輸成本增加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近期燃油價格高漲,再加上公路嚴格治理車輛違法超載,導致運銷商販運蔬菜盈利水平下降,‘不超載不賺錢’是蔬菜運銷行業的潛規則,運輸成本上升導致產地蔬菜外運不暢。」他說。
此外,有媒體報導,高速公路過於密集的收費,不斷高漲的油費,也是造成流通環節成本過高的重要因素。
在這個因素推動下,再加上投機炒作,加劇了蔬菜滯銷。
安玉發分析說,受去年「千年極寒」說法和韓國泡菜危機影響,山東、遼寧等地蔬菜批發商大量囤積大白菜。「還與一些農戶的惜售心理有關,產地農民相互觀望,期待價格繼續上漲,這種心理的趨同性導致田間的蔬菜沒有及早收穫銷售,形成了產地積壓現象。」
如何讓農民不再受傷
此輪食品價格上漲,卻沒有讓農民分享到應有的利益。在物價波動的時期,如何才能保障農民的利益,仍是政府部門需要合力解決的問題。
農民與超市對接,曾是商務部市場建設司力推的,減少流通環節平抑菜價的一個辦法。
「農超對接」,就是將生鮮食品直接由田間地頭直銷超市。由於省去了眾多物流中間環節,包括讓菜價大幅提高的攤位費,超市反而有餘地給出比中間商更高的收購價,農民由此獲益更多。同時,消費者也可以在超市買到價格更實惠的農產品。
然而,與以農超對接為主流方式的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具有農超對接能力的大型超市一般在一線大城市,而且規模有限,大量的蔬菜運輸還是需要農貿市場來分銷。而中國農民大多為散戶經營,符合超市規範、有議價能力的農業合作社數量也制約了這一先進的形式。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食品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