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是佛的境界--天然臥佛(組圖)
大自然本身有很多天造地設的神像,比如四川樂山彌勒大佛實際上是坐落在一個更大的天然臥佛的心臟部位上,體現了心即是佛的天機。現在有很多所謂的信佛者,只知道去做外在的修行,燒香拜佛,捐錢建廟,要佛保佑發財陞官等等,卻不知道去做內在的修心,要佛保佑發財陞官這些本身就是很強的執著心,是很強的自私心,還有貪心、色心、名利心、顯示心、妒嫉心、爭鬥心、歡喜心等等各種執著心都得逐漸去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修佛,去掉了心中的各種魔性,才會達到心即是佛的覺悟境界!
樂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它是一尊彌勒佛。為什麼要造一尊彌勒佛呢?這和唐代崇拜彌勒佛有密切的關係。按佛教教義,彌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來佛,他象徵著未來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釋迦牟尼死後的若干年以後將接替佛祖的地位,於華林園的龍華樹下廣傳佛法,普渡眾生。佛經上說彌勒出世就會「天下太平」,所以人們自然渴望他能盡快降臨人間,全國各地因此盛行塑造彌勒佛像。到了武周時期,一代女皇武則天曾下令編造了一部《大雲經疏》,證明她是彌勒轉世,百姓對彌勒的崇拜幫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登上帝位。由於武則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國塑鑿彌勒之風大行。樂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則天時代僅20餘年,所以當海通修造樂山大佛時,自然選擇了彌勒佛,而且彌勒佛既是能帶來光明和幸福的未來佛,這同平息水患的鎮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故樂山大佛的彌勒身份也因此決定了。
有人可能會提出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樂山大佛這尊彌勒佛跟寺廟裡的彌勒佛造像不一樣呢?這是因為寺廟裡的彌勒佛是根據中國五代時期的一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縣人,他樂善好施,能預知天氣和預測人的吉凶,經常拿著一個布袋四處化緣,在逝世前他曾說「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因而大家都認為他是彌勒佛的化身,寺廟裡的彌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個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其實在中國漢地佛教文化中,彌勒佛造像的變化是很大的,第一階段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交腳彌勒;第二個階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第三個階段是現在寺廟裡的布袋彌勒。樂山大佛是承前啟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照《彌勒下生經》所描述,彌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就要求他的五官、頭、手、腳、身都具有不同於一般人的特徵。樂山大佛整個形體超凡脫俗,頭上的髮髻、闊大的雙肩、高而長的眉毛,圓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規定修建的,但是他的面相卻具有漢族人的共同特點。印度佛像的「寬肩細腰」,在大佛身上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壯實的雙肩,飽滿的胸脯,體現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時尚。樂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雙腳自然下垂,這與印度佛像的「結跏趺式」也不一樣,因為大佛是修來鎮水的,這種平穩、安定的坐式可以帶給行船的人戰勝激流險灘的信心和決心。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造像藝術史中輝煌燦爛的階段,造像著力表現了佛的「神情」。
在十年浩劫期間,中土的絕大部分神像都被紅衛兵給破壞了,從炎帝陵到佛寺、道觀、孔廟,所有傳統文化的實物,幾乎無一倖免。樂山大佛背後烏尤寺的五百羅漢是泥塑的。紅衛兵一一砸去,堪稱雕塑精品的五百羅漢全變成了無頭佛。唯有樂山彌勒大佛等倖免,四川樂山背靠烏尤山面對青衣江的彌勒大佛,高近七十米,無人砸得了。所以我們現在才能夠有幸看到這麼壯觀的樂山彌勒大佛和以此佛為心的更大的樂山天然臥佛!
- 關鍵字搜索:
-
心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