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變化,讓青春期早來又延長,挑戰著現在的父母。許多研究都發現,透過真誠的親子對話,是父母帶領青少年子女面對未來的重要關鍵。從九歲到十八歲,有哪些重要的關鍵對話,該跟孩子好好談一談?要怎麼談?
星期四晚上,一個小學五年級胖胖的小男生,氣喘吁吁地從補習班趕到青少年諮商心理師的辦公室裡。心理師問他︰「你要談什麼?」小男孩說,他不知道,是媽媽幫他安排的。他每一天都有不同的補習、活動,天天都是滿檔。當心理諮商師知道她也是男孩媽媽其中的一個安排時,她跟男孩說︰「你跟媽媽說,不用再來談話,禮拜四晚上如果能給你一個空檔,比談話更重要。」
場景轉到另一場生日晚宴上︰「賓客請壽星發表二十歲感言。壽星表示,在生日的前一天,他覺得自己還是個小孩子,但到了生日這一天,他覺得自己是大人了,責任感突然加重了起來。語畢,兩位年近四十的男性賓客哈哈大笑起來,還差點岔了氣。他們七嘴八舌地說:‘趕快,趕快告訴我們變成大人是什麼感覺。我們也好想變成大人,想了二十幾年了……’」
青少年階段愈來愈長
小學五年級(甚至更小)的孩子就已經面臨青春期的困擾,四十歲的大人卻還無法脫離青少年時期獨立自主,這種弔詭的現象,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新特徵。
輔導青少年有豐富經驗的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觀察到,時代的變化讓青少年階段愈變愈長。「現在孩子的青春期提早報到,但青少年階段卻不斷延後。幾乎從國小五、六年級到現在所謂的‘單身寄生蟲’一族都是處於青少年期,」他說。
延長且變得更為複雜的青少年階段,挑戰著現在的父母,但很多父母卻在這個階段和孩子愈離愈遠,愈來愈生疏。
根據金車教育基金會調查顯示,將近四分之一的中小學生,認為網友比同學親友更能夠瞭解自己。而根據康健雜誌的調查,近四成國中生認為父母不瞭解他們。
徬徨少年時,其實正是最需要家長引領他們邁向成人的關鍵時期。
在這個階段,父母必須帶領孩子發展出面對未來重要的能力與態度。
正如美國學者赫斯(PatriciaHersch)在對青少年所作的研究中發現的,「孩子需要成年人提供的,不僅是接送、比薩、監護與管教。他們需要成年人和他們說話,保持親密而持續的聯繫,好讓他們感到被接納。如果沒有人可以談心,就很難學會自己的生命課題,無法做好準備,進入下一階段的人生。若缺乏長輩代代相傳的智慧,孩子只能聽到同儕的聲音。」
在青少年階段,有哪些重要人生課題,是父母一定要和孩子認真面對的?父母該如何展開與子女的關鍵對話?
關鍵對話一、探索家庭外的世界
探索,是青少年時期最重要的課題,唯有透過探索的過程,孩子才能變得獨立自主,並與家庭以外的世界產生連結。
研究發現,孩子一方面透過探索,瞭解外在世界,一方面也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願意委身投入的人生目標。
父母可以這麼做︰
專家建議在步入青少年前期的小青少年(約小學三、四年級)期間,就應要讓孩子有多一些新的經驗、新的探索。例如,鼓勵孩子參加社團,對陌生的環境維持一個好奇心。或是把孩子的安全領域慢慢擴大,從家庭、學校、社區,甚至更具冒險性的活動。
當然,探索必然充滿冒險,以下幾個步驟,是放手讓孩子探索前,要做的準備。
1.分辨健康與不健康的冒險
對於比較安全的冒險行為像是孩子們的打扮,例如穿垮褲、燙很怪的頭,如果在這部分得到比較多的滿足,相對的,孩子就比較不會去嘗試危險的冒險行為,像是嗑藥、中輟男女生的群聚。
2.跟孩子討論界限在哪裡
在探索的過程中,孩子會被誘惑、也會迷失,但也因為這樣,他也會充滿恐懼。
父母必須和孩子一起討論行為的界限,例如,晚上十一點之前一定要回家、絕對不到哪些場所。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的冒險行為已經超過界限,例如抽煙、過夜不回家,父母最好能先保持冷靜,讓自己先思考一兩天,再跟孩子好好討論這件事情,讓孩子瞭解他的行為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一旦看到孩子改善,也應給予肯定鼓勵。
3.建立安全基地
長期輔導青少年的諮商心理師黃心怡指出,保持一個孩子可以跟父母談話的空間,就是抵抗誘惑最大的免疫力。
孩子在外面遇到太刺激的誘惑或不可思議的事,他會回家說。這時父母要先發揮同理心,不要否定孩子的感覺。父母可以反問孩子︰「你知不知道為什麼我們不認同這些行為?」讓孩子自己去思考。
王浩威醫師也認為,父母親要像一個安全基地,不管孩子飛多遠,當他感到不安全的時候,他就會回到這個安全基地。
4.容許犯錯、挫折
成長的過程中,孩子一定要有挫折、要有失敗的經驗,他才能學習判斷。專家建議讓孩子小一點的時候就有機會犯錯,可以讓他們早一點開始學習。
研究也發現,對小孩子成長最有幫助的環境,應該有適當的挫折、適當的失敗,但不會讓他垮掉。
關鍵對話二、發展自我管理能力
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研究,孩子從九歲到十二歲,是逐漸從他律邁向自律的關鍵期。這段期間,父母要開始讓孩子學習自己管理自己,為自己負責,提升自我約束、控制的能力,也就是要把孩子生活的責任逐漸交還給他們。
父母可以這麼做︰
信任,是讓孩子發展自我管理能力的第一步。
黃心怡在諮商青少年的過程中發現,大奶娃背後往往都有一個照顧過度或過度焦慮的父母。他們害怕孩子失敗、不敢放手讓孩子嘗試。
想要有技巧的放手,可以這麼做︰
1.提供一些管理工具
例如教導孩子規劃一張時間管理的表格,或是筆記本,記下每天該做的事。
板橋地院少年觀護人盧蘇偉在兒子上小學的時候,家裡就買了一個很大的白板,讓孩子回來把他該做的事情寫上去,做到,就拿一個紅色的吸鐵吸上去,學習為自己負責、自己管理自己。
2.主動封邑
八投裡仁協會副理事長,青少年諮商專家楊俐容建議父母可以在孩子上國中之後做一些「主動封邑」的動作,就像太子長大,皇上會分封一些領土給他管理。例如,她在大女兒上國中後,就給她一個獨立的空間,讓她自己管理收拾。
另外,給零用錢也在標示孩子長到多大。父母在逐步增加孩子零用錢的同時,也可以告訴孩子,哪些事物你要自己做決定,所以有哪些東西統統由你自己的錢去買了。
3.找對溝通好時機
把孩子的責任逐漸交回去,時機與溝通的語言都有訣竅。
黃心怡建議,在孩子生日、過年、新學期的開始都是把責任交還給孩子很好的時機。例如,過年的時候,可以對孩子說︰「你又長大一歲了,媽媽相信你可以……了」。
語言必須是非常正面的,告訴孩子,「我覺得你可以辦得到」,讓他去嘗試,但不要同一個時間試太多主題。
切忌負面語言,例如︰「你怎麼這麼懶!隔壁誰誰誰都會做什麼了!」用比較的方式,青春期的孩子都會很厭煩。
4.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功能太好的父母,往往會養出離不開家的孩子。當孩子把事情搞砸了,不妨當作是一個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別急著為他善後。
例如︰孩子打翻水了,重點不是讓他感覺他闖禍了,然後一邊幫他收拾,而是問他可以怎麼處理,然後讓他自己去處理。
關鍵對話三、自我價值的建立
當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一些很深刻的生命主題,像是︰「我是誰?」「我正常嗎?」「我有能力嗎?」「我值得被愛嗎?」這些問題會時常浮現在他們心中。
研究發現,當青少年有良好的自我評價,有助於他們做出好的決定。
日本知名兒童心理醫師明橋大二認為,許多令人擔心或表現異常的孩子,他們的自我價值多半不是沒有完整建立,就是脆弱得不堪一擊。對於這樣的孩子就算要給他學習,他們往往學不來,反而一不小心就讓原本低落的自我價值感更下降,造成傷害。養兒育女最重要的就是幫他們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評價。
父母可以這麼做︰
青少年要發展自我的認同,形成他對自己的認識,往往藉由他和重要他人的互動關係,像是爸媽、老師、朋友,周圍這些人常常對他講的話都有重大影響。
1.避免負面語言
如果父母一直罵孩子很笨,孩子就聰明不起來,因為所有的人都提醒他很笨。他對自己的核心認識就是「我是個很笨的人」。自我認同的形成就像拼圖一樣,慢慢拼出自己的樣子。
黃心怡經常提醒父母,對自己的語言要覺知,如果你對孩子講的話都是很負面的,就是不斷在他的生命裡面烙印一個負面的特質。
2.讓孩子感到被需要、被欣賞
盧蘇偉以他長期輔導青少年的經驗指出,孩子這時候開始想要表現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有能力的人,他要常常被父母需要,所以父母管教的方式是要常常去需要孩子、要孩子來幫他。例如,「這件事情媽媽不瞭解,你可不可以教媽媽一下?」
3.經常請教孩子意見
父母也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經常問他們的意見想法,鼓勵他們做決定。當他們做出正面的選擇時,給予肯定。
關鍵對話四、性教育&兩性關係
根據國民健康局民國九十五年針對國中男女生調查,約兩成國中生有單獨跟異性約會的經驗。二%有過性行為,其中僅六成有避孕。五成國中男生曾接觸平面色情媒體。
由於網際網路的發展以及媒體大量似是而非的訊息,青少年容易對性產生錯覺,甚至以為周遭同儕都在做這些事。因此,許多專家都建議,父母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一定要跟孩子談性和兩性關係的議題。
父母可以這麼做︰
楊俐容認為,性心理應該從小就開始,包括兩性怎麼互動,瞭解兩性差異。至於性生理,年齡小的孩子可以教導安全衛生,接下來就是要考量不同年齡的需求發展給予適當的教育。
1.健康自然的態度談性
專家建議,跟年紀還小的孩子談性,可以藉由繪本告訴他哪裡是私密處,並以健康自然的態度回答孩子關於性的問題,不必一下子急著給孩子太多知識,以免他們吸收不了。
2.主動認識孩子的朋友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甚至開始和異性交往,父母可以主動邀請孩子將朋友帶回家認識,也可以鼓勵孩子在進入一對一的交往前,多參與群體性的活動,這可以幫助他們發展社交技巧並自然發展友誼。
3.利用機會教育或說故事
想跟青少年談兩性話題,父母可以多利用機會教育。例如看電視時,可以問︰「如果你是男主角,你會喜歡哪一個?」
或是利用說故事的方式,藉由訴說一些同年齡的孩子的故事引發他做一些連結。例如媽媽可以跟孩子聊聊當年和朋友交往或分手的情形。
父母要去思考一個問題,「你的孩子交異性朋友的時候,你能不能成為他的愛情軍師?孩子討論的優先順序是你嗎?」黃心怡發現,如果家庭允許開放討論,孩子在性的冒險就會少一些。
關鍵對談五、人際關係的發展
人際關係是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前一定要培養的能力,因為這個階段會有更多的需要去發展跟同儕的關係。
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與諮商心理師黃心怡近年來都發現,孩子出現拒學的現象逐漸增加,他們拒絕去學校的原因很大部分來自跟人的互動有困擾。
缺乏人際能力的孩子沒辦法跟人交談,不知道怎麼去認識一個朋友或經營一段關係,這會影響孩子的自我價值,甚至產生自我懷疑。因此,教養過程中,創造孩子跟別人的互動機會,培養人際關係的能力一定要練習。
父母可以這麼做︰
楊俐容提醒父母,小學三、四年級開始,要多觀察孩子跟同儕交往的能力,因為在這個階段,私黨、排斥、孤立現象開始出現。
盡量跟孩子的朋友,甚至孩子朋友的家長保持聯繫,彼此照應。即使到了青少年,也應該與孩子的老師有良好的互動,瞭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
在人際關係能力的發展上,父母可以協助孩子︰
1.給孩子玩耍的時間
現在許多孩子時間被填的滿滿,沒有時間跟人交往,跟同儕也往往只有在補習班片段的交談,這是很膚淺的關係。黃心怡提醒父母,要多讓孩子去玩,跟人打球、玩遊戲,在玩耍中自然形成好的人際關係。
2.打開孩子的眼界、觀察力
孩子人際有困擾,父母可以做的,第一是不要去放大困擾,也不要去否定孩子的說法。再來就要幫助人際關係不好的孩子打開眼界,去觀察周遭人群的互動方式,因為這些孩子比較封閉,需要協助連結。
3.跟孩子進行角色扮演
你演孩子,孩子演他同學,在角色扮演中,引導孩子釐清自己的問題,讓他瞭解人際關係上為何會碰到困擾,可以怎麼做。
關鍵對話六、人生目標的追尋
青少年時期,是尋找人生目標,筑夢未來的關鍵時期。
研究發現,生活有目標的孩子,比較能夠主動學習、並做出負責任的選擇,也活得比較快樂。
史丹佛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大約只有二十%的青少年,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超過四分之一的孩子,處於隨波逐流的狀態。
長期缺乏內在動力、找不到人生目標的孩子,是很容易迷失的一群。
板橋地院少年觀護人盧蘇偉發現,他所輔導的青少年,最大的問題就是生活中沒有目標。他們不知道該為什麼而努力,也沒有為自己生活安排的能力。
父母可以這麼做︰
當孩子缺乏內在動機,不知道為什麼而活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
1.啟動孩子的夢想
有機會多跟孩子聊聊他們的夢想是什麼?他們希望擁有什麼樣的人生?
曾經帶領邊緣青少年完成獨輪車環島壯舉的盧蘇偉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一個偉大的夢想,不管父母同不同意,或孩子能不能做到,至少他有這樣的夢想,如果他願意為夢想付出努力,他的潛就能完全被開發出來。
2.讓孩子學習設定目標
可以經常跟孩子談談什麼是他的短期目標?什麼是他的中長期目標?例如,孩子的短期目標可以是通過這次大考,也可以是完成某項作品。長期目標可以是學會某項技能或是改掉某個壞習慣。
學會設定目標是實踐夢想的第一步。
3.討論生涯規劃
長期輔導青少年的楊俐容認為,父母在跟孩子的對談中,可以慢慢引導他去思考未來他想要從事什麼樣的工作。
尤其是在十五歲之後,生涯規劃的議題顯得更為重要。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他的性向(天賦、專長)擅長做什麼?他的興趣在哪方面?他的價值觀是什麼?最後是,外在世界的需求是什麼?
孩子必須尋找到他內在的聲音,才能真正發現他想追求的人生目標。
原標題 父母一定要和孩子談的六個人生課題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父母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