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集體上演國家形象大片 中國形象坍塌

3月11號,日本遭遇了有歷史記錄以來最強烈的地震。這場裡氏9級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大約是1995年阪神地震的256倍,相當於超過1.1萬顆廣島原子彈的破壞能力,比地震殺傷力更可怕的是席捲日本東北部地區浪高超過10米的大海嘯。我們今天的話題就從這裡說起。

儘管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卻是,日本全體國民在巨大災難突然降臨之際,並未驚慌失措,而是保持了極大的冷靜和鎮定,處之泰然。對此,有評論回顧說,雖然辦公室猛烈晃動,但領導不是帶頭逃命,而是泰然自若地指揮大家有序撤離;為了躲避餘震,人們紛紛跑到馬路中間的綠化帶裡,卻仍然不忘把兩側的道路空出來,以便讓車流與救援隊伍通行;地震之後,全國的711便利店全部免費提供水和食物,三得利公司所有的自動售貨機也一律免費,只要按鍵即可拿到飲料。

與此同時,那麼多人在災後自覺排隊打公共電話,自覺節省用電以便保障災區的電力供應;數百人在廣場躲避地震,整個過程不僅無一人抽煙,結束之後,地上也沒有一點垃圾;大家都在互幫互助,甚至就連黑幫組織都參與進來,非但沒有趁火打劫,反而還主動開放它的各處事務所作為庇護中心,為災民提供食宿。《聯合早報》上記者陳迎竹的文章還提到,一個媽媽找不到電話聯繫女兒很著急,當旁人得知她的女兒身在學校時,都告訴她可以放心,因為「學校是最最安全的地方了」,原來日本有句名言說:「倒什麼都不能倒學校」。綜上所述,以及其它大量事例都充分表明,無論是日本政府或民眾,在這次巨大災難面前,都確實做到了中國古人所說的「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

對此,有分析人士認為,一切的一切,都讓你看到日本民族面對災難的空前團結,也看到了其全民災難教育的有效成果。我們常說「多難興邦」,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能夠在災難中學到很多知識,積累很多經驗。其實,在傳媒如此發達的今天,並非只有真實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災難才能興邦,從他國的災難中學習,更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中國青年報》上作者舒聖祥的文章強調說,災難時刻,無疑是展示一個民族最真實面貌的一刻,也是我們瞭解一個民族最好的機會。在這次日本大地震中,我們看到的上述種種令人稱道的鏡頭,同樣可以成為我們今後國民教育素材的重要內容。

聯想到中國正在著力打造國家形象宣傳片的種種努力,有評論寫道,國家形象宣傳有多種不同的方式,但只有那些能夠獲得最大多數人讚許和認同的,無疑才是最有效的。日本人在這場災難面前的優異表現,讓我們切實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國家形象並不完全是靠宣傳出來的。面對一場突然降臨的災難,日本國民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巨大凝聚力、政府與民眾的同心同德,以及各級領導身先士卒的「先鋒模範」作用,同樣將日本的國家形象鮮明生動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對此,作為中國人最大的感觸則是,真正的社會穩定,只有來自政府和人民之間的高度相互信任。

中選網上作者馨無語的文章又說,在此次地震和救災的過程中,日本舉國上下「和諧」得天衣無縫;政府公開透明,面對危機冷靜而高效;人民團結互助,表現出遵紀守法的高度紀律性;各種社會團體有序行動,志願者無私奉獻;所有的這一切運作都沒有絲毫的功利性,也沒有做秀,更沒有誰應該感謝誰的問題,有的只是完全出自本能的責任感和愛心。文章最後感慨道,如此真實而生動的國家形像片,既沒有歡歌載舞,也沒有光鮮亮麗,更沒有什麼俊男靚女,有的只是日本民族面對巨大災難的精誠團結和秩序井然。

此外,有人提出一個問題:假如這場九級地震發生在中國,會死亡多少人呢?記得當年俄羅斯人質危機發生後,國內某個電視臺欄目曾設置競猜題「你估計會死亡多少名人質」,從而使輿論嘩然。雖然人質不可競猜,但災難卻可以比較。官方新華網不是也發文要向日本學習抗震的先進技術與危機管理經驗嗎。專欄作者傅一河的文章說,此次我們從電視上看見,日本九級地震那些房子並沒有倒,而是被海嘯沖走了。幾乎與此同時,中國雲南也發生了一次地震,不過四五級吧,但是房子幾乎都倒塌了。

面對九級地震、海嘯與核電站爆炸,日本政府危機處理井然有序,信息及時公開,國民驚而不亂,媒體表現專業,可圈可點。而前些時候,中國江蘇響水縣村民聽說當地化工廠發生爆炸,數萬人凌晨倉皇逃離,引發交通事故導致四人死亡。對此,人們不禁要問的是,在這幾個小時裡,有關部門的官員們究竟在做什麼?事後竟然把幾個被指所謂「造謠」的村民抓起來,還要判刑。這到底是誰的責任啊?!文章最後感慨說,同樣一件事,發生在外國,可以讓領導人下臺,政府改組,總統首相向國民道歉,而在我們這裡,你就連真情的真相都不知道。即使知道了,媒體敢公布嗎,記者敢報導嗎? 網民敢評說嗎?我們的穩定難道就是這麼來的嗎?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